截止2019年1月,近十年的获奖情况如下:
1、2008年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战争》、《逃之书》、《墨西哥之梦》、《非洲人》、《诉讼笔录》
2、2009年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心兽》
3、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4、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Gösta Tranströmer)《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5、2012年莫言(Mo Yan)《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6、2013年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逃离》、《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7、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Jean Patrick Modiano)《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8、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9、2016年鲍勃·迪伦(Bob Dylan)《随风飘荡》
10、2017年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诺贝尔文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维特里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奖。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归属:2008年:美国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地域所作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因奠定机制设计理论基础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埃德蒙·菲尔普斯因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杰出贡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及其对失业影响之间的关系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而共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因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共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因他们在经济学时间数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共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因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因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1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彭斯、乔治·阿克尔洛夫,三位美国教授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詹姆斯· 赫克曼、丹尼尔·麦克法登因发展了能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近10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的若尔斯·阿尔费罗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为现代信息技术作出的基础性贡献,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艾里克·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威依迈,以表彰他们对“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研究。 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雷蒙德·戴维斯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天文学系的教授,小柴昌俊是日本东京大学初级粒子物理国际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尤其是他们发现了宇宙中的微中子”。另一位获奖的是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的里卡多·贾科尼,以表彰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他的研究引导发现了宇宙X射线源”。 2003年,俄罗斯的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布尔格和英国人(后加入美国籍)利盖特三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获奖公告中称,75岁的阿布里科索夫、87岁的金兹布尔格和65岁的利盖特由于在创立解释量子论中的两大现象:超导体和超流体方面的理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这一荣誉。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把2004年物理学奖授予了3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以表彰他们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的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奖。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2名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莫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