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被杀后,为何没有发生兵变

2025-04-08 08:14:4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是当时的辅政大臣都还在,鳌拜只是其中之一,而其他的辅政大臣是不站在鳌拜一边。
二是发动军变的实力不足够,因为鳌拜当时控制的军队大多在关外,鳌拜发动兵变的其中一个计划是联合关外的另一将军,而在鳌拜死之前这件事一直没有完成。而皇帝手上有一旗,辅政有一旗,都在关内附近,远水救不了近火。
三是鳌拜被杀的理由正当,余党发动兵变无法获得计划中的支持。
四是鳌拜军队进军关内的理由不太充分,鳌拜一死,就更没有理由了。
所以,鳌拜发动兵变的动机和机会只有利用国家需要人的时候积累实力,以及满族人对武力的崇尚所带来的正当口号(因为当时满族人比较服一个靠武力出身的人)

回答2:

楼上的。。是不是电视看多了
有几句话参考下:
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

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满洲人是以武立国的,鳌拜本人也不同汉人诗书,因此他看到康熙练布库高兴不一定是因为以为康熙沉迷嬉乐,而是因为看到康熙向满人方向发展而不是向汉人方向发展,书读得多未必就能成一个好皇帝,身体好也很重要,那些练布库的少年也有可能是鳌拜安排的,为的是锻炼康熙的体质,使其不忘骑射根本,康熙能当政61年,和早年炼出的好身体不无关系。

回答3:

先期工作,好像只说"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

鳌拜的镶黄旗党羽为什么没有任何反抗动作?
1,鳌拜专揽朝政,但并没有不臣之心,也没有真正"结党",百官只是怕他的威势,但鳌拜没有有力的控制百官的措施,他既失势不会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2,事出突然,鳌拜真正的党羽还没反应过来,杰书索额图等已经控制了局面
3,镶黄旗属上三旗,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是效忠皇帝的,没理由为鳌拜做"反抗动作"

回答4:

我只看过野史。
康熙杀他之前准备的是训练有素的武士,不敢有大动作,如果有大动作就会被他发觉的。
据史书记载,并没有鳌拜谋反的证据,只是居功自傲、脾气差、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康熙除他是为了以后集大权执政扫清道路。
既然不是谋反,他的下属也不怎么爱戴鳌拜,他的党羽就没有反抗之心啦,何必费那个心呢。
纯属外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