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平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商鞅是一个军事胜利,不负众望的人
坚持真理的一个人!
公元前 338 年,在陕西华县,一位壮年汉子被残忍地五马分尸,施以车裂之刑。那个汉子叫商鞅。
100 多年之后,天下大旱,中原各国纷纷出现流民队伍,可位处关中的秦国努力抓生产,促收成,保持了秦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秦国在天灾时的稳定得益于始自 100 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商鞅本是卫国人,但卫国为强邻所欺辱,已经衰落,有雄心大志的英雄无用武之地。
秦孝公是个理想的领导者,他想让秦国从内忧外患中走出,建立春秋霸业。商鞅到了秦国得其明主,秦孝公如鱼得水。
商鞅清楚,变法的成败不在知法、立法,而在执法。因此立木为信,有了“南门徙木”的试验。
商鞅变法概括起来不过十个字: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前六个字是经济体制改革,其要旨是让新兴的地主阶级发展起来,打破奴隶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和土地使用的低效率;后四个字是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贵族世袭制对权力的垄断,让有才能的人进入管理层。
商鞅变法使秦国结束了奴隶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粮棉充裕。同时,能人辈出,猛将如云;天下无人能敌。
但是利益分配的变动,使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二十多年后,秦孝公突然去世,刚即位的秦惠文王以意欲谋反为名,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至秦国的边境,因没有公函证明被客店拒之门外,店主告诉他那是“商鞅之法”;商鞅欲逃往魏国,而魏国拒绝他入境,因为此前足智多谋的商鞅曾设计打败魏国。想回到封地抵抗,但是军队直接归中央指挥,自己无权调动,因为那也是“商鞅之法”。
商鞅被抓了回去,处以车裂之刑,全家遭到族灭。
与楚国的吴起变法不同的是,吴起人死法废,商鞅却虽死而政未熄。 100 多年后,秦国凭借着自商鞅变法以来所积累起来的优势,秦始皇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指挥秦国军队横扫六国,一举平定了天下。
所以,汉代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在秦之后,有许多社会制度又为汉代所继承,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管反对派如何憎恨商鞅,他们只能剥夺商鞅的生命,但却无法阻止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商鞅的新法犹如漫漫黑夜里射出的万丈光芒,照彻了中国历史的天空,在其后的两千年里,天下“同此凉热”。
商鞅,商鞅变法,悲耶?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