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孔子的年代,已经有人对有没有人能达到“君子”的标准提出疑问。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达不到君子标准的,这个从以上10条关于君子的论述就可以判断出来。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如果非要提倡君子的标准,那么,很可能就过犹不及了。
以下是个人望文生意之解释,必有错谬,不可认真。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如果你要让君子明白道理,就要向他(她)阐明义之所在;如果要让普通人明白道理,就要让他(她)了解利益之所在。
这是讲用的,并就是批评所谓的“小人”。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心存于进德,普通人在意于聚财;君子对法律及其背后的思想心存敬畏,而普通人注重哪里有好处。
是第一条的扩展。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条就不解释了,成人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找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德行,而普通人则更多非理性地要求别人改善,
这是论语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很多人看了论语看别人的眼力变好了,而“求诸己”的能力丝毫没有增加。律己宽而责人严,确实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如果是这样子,还不如不看!
下面就不一一讲了吧。太长了。
问题1:从《论语》对君子与小人的论述中,结合现实谈你眼中君子与小人的特点。古代之君子与小人与现代人不同。即使是现代人中,每人的看法都不同。我的看法是不谈君子小人。谈也谈不清,都是靠猜测。如果要有什么标准,只要不违法,就是好公民,如此就可以了。
问题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个人修养?我觉得多做事,事做得好,个人修养就会高的。坐而论道,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打坐,说是修炼,其实是偷懒。修养高不高,在与人交往中的一言一行就可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