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先秦时期老子之前的民本思想

2025-04-09 07:26:3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老子认为,统治者是聪明而狡猾的,而人民是愚昧而软弱的。陈寅恪总结得好,认为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人民的愚昧,是社会的不平等造成的。统治者垄断一切信息,并拥有暴力机器,人民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境地。通行本《老子》里面主张人民和统治者都应该是愚的,并不是在愚民,深刻含义意在说,人民是愚的,而统治者是智的,这样公平、平等吗?

  统治者的"聪明"和狡诈,主要表现为智辩、巧利、伪虑三个方面。智辩是说统治者有知识、有分别心,搞出一套仁义道德教化的是非标准出来,殊不知这种道德意识形态,都是用来规训和愚弄人民的,而统治者自身是不讲道德的。巧利是说统治者的狡诈心和功利心,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不仅弄出一套道德的是非标准,还弄出一套威慑人民的刑罚标准,"刑不上大夫",刑罚是针对人民的。伪虑是说统治者的虚伪性和算计心,统治者成为恶人,还装好人,在伪善的面装下处处是对人民的算计。当下的贪官,这三个方面的特征都是俱全的。

  统治者的智辩、巧利、伪虑,遭殃的是人民,对人民构成直接的伤害,人民没有任何权利,人民成为统治的对象。统治者的智辩,直接侵犯了人民的利益,导致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统治者的巧利,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因为人民也会反制、反抗、甚至效仿统治者而违法犯罪;统治者的伪虑,导致形成一个虚伪的社会,人民处处上当,人民的单纯心也就不会有了。

  所以老子认为,要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统治者就得绝弃智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灭绝巧智抛弃巧辩,人民的利益就会大大增加)。要使人民遵纪守法,统治者就得绝弃巧利,"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巧诈抛弃私利,人民就不会为非作歹)。要使人民回到单纯质朴的状态,统治者就得绝弃伪虑,"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作伪抛弃心计,人民就会恢复到童真状态)。统治者是导致人民不幸福、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统治者是因,人民是果。所以要想社会变得安宁,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利益。

  智辩、巧利、伪虑还只是统治者的表现形式,统治者之所以智辩、巧利、伪虑其原因在于统治者的人心也坏、贪心不足。所以统治者不仅仅要从表现形式上去"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巧弃利",仅这三种表述还不够,还要从根本上去纠正。"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用这三句话来表述还不够,如果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命名就是:保持质朴,清心寡欲。)

  老子肯定了统治者正常的欲望,但这种欲望以不伤害人民的利益为原则,所以不能纵欲。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保持一个适中的状态,返璞归真,清心少欲,即"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值得注意的是,通行本《老子》多次讲到无欲(禁欲),而郭店《老子》甲本不讲欲望,只讲寡欲(即少欲)、不欲(不欲不等于无欲,不欲是指不主动去追求欲望,也就是保留正常的合理的欲望)。

  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绝智思想(通行本《老子》称为弃智),是消极的。理由是,绝智就是反智主义,反知识、反文明。这是对老子的严重误解。这些学者忽视了这几个问题,绝智是针对谁说的?为什么要绝智?绝智是为了谁?第一个问题,绝智是针对谁说的?如果绝智是针对人民说的,那绝智的确很消极,上文分析了,恰恰相反,绝智是针对统治者说的。经过老子的观察,社会中最坏的人就是统治者,因为统治者压迫着人民,剥削着人民。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统治者都是读书人,古代都是读书人才能成为统治者。越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这些人,往往就是统治者,就越坏。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绝智?统治者有知识,有文化,聪明且狡诈,这种智成为了统治者用来压迫人民的工具,统治者的智和人民的愚,导致社会的阶级格局,所以相对人民的愚来说,统治者的这种智是致命的危害。第三个问题,绝智是为了谁?智(即知),和现代语境中的知识和智慧还有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智,是指意识形态话语模式下的是非之心,而这种是非之心是统治阶级构建的,是为了统治利益而进行的愚民政策。统治者的智是造成人民伤害的主要工具,那么绝智才能保障人民的利益,"绝智弃辩,民利百倍"。所以绝智是为了人民,这是民本思想,如果学者认为这是消极,那说明学者是为统治阶级说话的。老子也并不反对文化,只是反对用来统治人民的意识形态之文化,真正的文化也服务人民的,而不是异化人民的,所以老子主张民自化,在后边的章节后,会具体讲到。

  另外要提一下,绝智还不等于无智,绝智是超越智的意思,绝智是为了守道。是非善恶之分的分别心,是统治阶级为了一己之私而构建的二元对立的虚妄价值观,而道是整全,没有分别心的。绝智,就是反对以智治国,就是为了实现以道治国,所以通行本《老子》第六十五章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通行本《老子》第十章:"爱国治民,能无知乎?"

  绝智还不等于无智,这是好理解的,绝智说明先有了智,绝智只是为了超越智。举个例子,学书法不能只停留在临摹阶段,要抛弃临摹,当我们说抛弃临摹时,是说先已经临摹过了,但要超越临摹,而不是不临摹。所以在老子看来,从无智走向智还不是终结,还得从智走向道。以智治国的社会,是具有阶级的社会,是残酷的社会;以道治国的社会,是平等自由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

回答2:

  老子之前的民本思想认为,要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统治者就得绝弃智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灭绝巧智抛弃巧辩,人民的利益就会大大增加)。要使人民遵纪守法,统治者就得绝弃巧利,"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巧诈抛弃私利,人民就不会为非作歹)。要使人民回到单纯质朴的状态,统治者就得绝弃伪虑,"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灭绝作伪抛弃心计,人民就会恢复到童真状态)。统治者是导致人民不幸福、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统治者是因,人民是果。所以要想社会变得安宁,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利益。

  智辩、巧利、伪虑还只是统治者的表现形式,统治者之所以智辩、巧利、伪虑其原因在于统治者的人心也坏、贪心不足。所以统治者不仅仅要从表现形式上去"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巧弃利",仅这三种表述还不够,还要从根本上去纠正。"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用这三句话来表述还不够,如果对其本质属性进行命名就是:保持质朴,清心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