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得多则惑作文800

2025-04-11 03:00: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曾几何时,为使后人能成才、早成才、成大才,先哲们开出了“勤”和“苦”的秘方,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如“废寝忘食”“闻鸡起舞”等等。这些警世名言的确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但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从另外一个角度警示后人不要好高骛远、贪大求全,不要得不偿失、舍本逐末。其中蕴含的道理,哲学家称之为“辩证法”。
少则得,多则惑,旨在把握宏观。宏观是万物的共性,而共性是万物共同具备的内涵;如果不能从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把握宏观,则是多,就会惑然不知所归而流散无穷。

有人主张“好东西不嫌多,多多益善”,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全面辩证。俗话说“贪多嚼不烂”,纵然全都是“好东西”,倘若将肚皮塞得太满了就会消化不良。据说有一个探险队到了北极后,大家都大吃特吃营养丰富的北极熊的肝脏,结果都发生了维生素A中毒,个个头晕腹泻,有的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可见吃好东西超过限度就会走向反面。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大师所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

我们认识多与少的辩证法并不难,但要做到却很不容易。就读书而言,不少名家都主张“少而精”,宋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新中国的开国将军王震一生只研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他通读过8 遍。西方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只留下一本《圣经》,至于他读了多少遍,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大量事实表明,少即是多,不仅读书如此,许多事物亦是如此。

人的一生大多因为顺境与逆境而焦心,原因是人们总想舍苦求乐。那些为了权、钱、色而身败名裂的人,几乎都是一个“贪”字使然,想要得到的太多了,因此苦恼困惑也就多了,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最后都成了生活中的另类甚至败类。广东有个贪腐的会计叫吴灿乾,法院开庭审理他时,他说出了三句“至理名言”:第一,人的一生自由最重要;第二,不贪就不会犯罪;第三,一个男人一辈子只跟一个女人睡觉是最幸福的事情……旁听者一阵哄堂大笑,却很少有人深谙他话中的苦涩。人生最忌讳的是在挫折时浮躁,在收获时浅薄。浮躁和浅薄都不能成就事业,大量的教训警示人们,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投机取巧更是愚不可及,因为这样都违背了安然、自然、坦然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方能理得麻。在物欲横流、繁杂迷离、飞速发展的当下,索取少其实能得到更多,索取多反而会导致自身的迷乱——家有房屋千间,睡不过八尺;家有良田千顷,食不过三餐。我们只有保持思想信念的纯净不杂、专心一意,才不会被杂念和私欲迷惑,才能专心致志、知行合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唯有真正懂得了“少则得 ,多 则惑 ”的 道理,懂得选择,学会放弃,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回答2:

度,却舍弃了安全;各式各样的速成班如雨后春笋般跃出,得到了皮毛,却舍弃了精华;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都要了解,得到了空泛,却舍弃了专精……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往往想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不管有用没有用,无论安全不安全,只求多,不求深。
周立波曾说:“人生不应是长度的比较,而应是广度和深度。”我认为,人生中有太多的浮华,没有却想拥有的东西太多,财富、时间、地位等等,但人的精力实在有限,不可能样样尽占。因此,我们应学会“舍”,舍弃那些无用的,舍弃那些困惑的;同时,还应学会“得”,得到那些实用的,得到那些必须的,方能提升人生的价值。
就以学生为例,学习为重,娱乐为辅。但选择实习班时应量力而行,以自己额外所能承受的量为标准;选择教辅书时应以学生的意愿为主,方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娱乐放松时,应在适度调节疲劳为准,不或过度而影响学业。只有学会舍得,学习便不再痛苦。
如果每个人都学会舍得,那么全社会将和谐安定,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