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以漆在木、织物、金属、竹篾、皮革等材料制成的器物胎骨上涂饰,并装饰图案花纹的工艺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制作漆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是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木碗。
漆器在战国时期发展到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脱胎漆器的前身——夹纻胎。它质薄体轻,外形灵巧多变。战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齐,制作之精,分布之广,均远超前代。这一切均为漆器工艺的完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漆器历史上以元代嘉兴最闻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一带;螺钿漆器以扬州为主;推光漆器以山西平遥为主;雕漆和填漆器以成都为主;脱胎漆器以江西宜春和鄱阳地区、福建的福州和泉州为主。其中北京雕漆、福州脱胎漆、扬州点螺漆、平遥推光漆被誉为“四大名漆”。
北京雕漆
北京雕漆源自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雕漆分金属胎与非金属胎两种。雕漆表皮逐层涂漆,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少则几十层,多则三四百层。然后按画稿以刀代笔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等浮雕纹样。普遍以朱红漆为主,也有用黄、绿、黑色漆为底色的。经过制胎、烧蓝、做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艺,各工序技艺要求都非常高。其中雕刻是最重要的工序。
雕刻的刀法,以前主要是平雕,现在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四种颜色,现在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二十多种。每种作品也从以前的单一色彩扩展到现在的多重套色。因为雕漆具有耐用、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易收藏等特点,广受人们喜爱。
福州脱胎漆
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市著名漆匠艺人沈绍安发明脱胎漆器并流传至今。
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轻巧、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用泥土、石膏等制成胎坯,以大漆为粘剂,而后用夏布或绸布在胎坯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涂漆研磨,最后进行各种装饰花纹,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制品了;二是木胎及其他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一致。
扬州点螺漆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元代后期,“点螺”工艺的出现,在螺钿器制作史上添加了光彩。到了明代,扬州漆器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极一时。点螺器日益兴盛,工艺水平很高。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因为点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并且软,所以又称“薄螺钿”和“软螺钿”。明末清初时扬州著名漆艺师江千里,制作点螺漆器闻名朝野。他制做的点螺杯盘精美无比,和当时的扬州名画家查二瞻的画幅相比美。那时在扬州流传着“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的佳话。在清代乾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师卢映之、王国琛等,又把雕漆和镶嵌两种工艺融合起来,创造了“雕漆嵌玉”这一名贵品种,使扬州镶嵌漆器进入了新的高峰,形成更加鲜明的地方特色。
平遥推光漆
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底漆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采用描金彩绘、堆古罩漆、骨石镶嵌、雕填戗金、刻绘上金等工艺,将人物、花草、鸟兽、山水刻画得形神俱佳、栩栩如生。其外观古朴典雅,绘饰色彩绚丽,手感细腻滑润,且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之精品。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已闻名遐迩,明清出口国外,新中国成立后推光漆器进入了黄金时期。是中国四大漆艺之一。制作工序繁琐、复杂,仅刮灰就需要五次到六次,并且每次都必须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单单在于精雕细琢,用料也非常讲究,使用的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