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 当时解放区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无法支持西部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不得已才转入反攻,以求获得敌资吧。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对于其自身而言, 其实不能说是成功之举; 10万大军基本失去重装备,变成游击队了,而又不能如预期牵制国军主力兵团。 当时关内国军的主力其实还是留在华东中原, 重点看着华东野战军。
但从整体来看, 刘邓中线反攻后一年, 共军先后在东北和华东,中原开始获得决定性优势,胜利者不受谴责, 所以也就不能说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失败的。 (个人更倾向是由于国民党经济能力太差,缺少足够的美援,部队在战争损耗后,逐渐失去野战能力)
历史没有如果, 而且当时国共双方的组织能力差距太大,即使在局部战役中国共双方的直接对话差距也太大了。(在战役层面国军获得优势,国军无法全歼共军,共军可以顺利脱离战场,获得休养时机; 而共军获得优势后, 共军全歼的国军的可能很大, 可以获得大量俘虏和武器补充实力。 国军即使是初期优势这么大的情况下, 只有在战争末期金门这种绝地,才能获得成建制歼灭共军师团以上的战果, 国共两军对于战场的把握,差距实在太大了)
所以一般的战棋推演也不适用如果刘邓不挺进大别山会怎样。
有一种说法, 当时解放区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无法支持西部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不得已才转入反攻,以求获得敌资吧。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对于其自身而言, 其实不能说是成功之举; 10万大军基本失去重装备,变成游击队了,而又不能如预期牵制国军主力兵团。 当时关内国军的主力其实还是留在华东中原, 重点看着华东野战军。
但从整体来看, 刘邓中线反攻后一年, 共军先后在东北和华东,中原开始获得决定性优势,胜利者不受谴责, 所以也就不能说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失败的。 (个人更倾向是由于国民党经济能力太差,缺少足够的美援,部队在战争损耗后,逐渐失去野战能力)
历史没有如果, 而且当时国共双方的组织能力差距太大,即使在局部战役中国共双方的直接对话差距也太大了。(在战役层面国军获得优势,国军无法全歼共军,共军可以顺利脱离战场,获得休养时机; 而共军获得优势后, 共军全歼的国军的可能很大, 可以获得大量俘虏和武器补充实力。 国军即使是初期优势这么大的情况下, 只有在战争末期金门这种绝地,才能获得成建制歼灭共军师团以上的战果, 国共两军对于战场的把握,差距实在太大了)
所以一般的战棋推演也不适用如果刘邓不挺进大别山会怎样。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遭到了白崇禧的围剿,损失惨重,重武器辎重丢光才跳出包围圈,十万人进山,只六万多人出山,刘邓在大别山是吃了好大的亏的。
战略,懂吗?初期的战斗都是在解放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把战火引进国统区。当时是国军重点进攻延安和华东,刘邓大军正好从中间突入,牵制了大量的国军,并且兵锋是指向江浙地区的。这样没有后援,没有根据地的仗你还指望他越打越多啊。不看战略,光看战果。有什么用。国军刚开战的时候占领了多少解放区城市,结果呢,占一个城就是一个包袱,机动兵力越来越少。这也是战略的失败。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2012·鄂州)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上党战役——青化砭战役----孟良崮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大别山地理位置重要,控武汉,断平汉铁路 ,在中原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