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在中学读书时开始发表独创作品。1951年曾经在河北省文联工作。
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本命年的回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翌年退学。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称誉为“神童作家”。1958年被划成“右派(最初,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右派”是指坐在议会右侧,拥护君主制与贵族特权的人士。
如今则是用来指强调民族主义、传统和宗教。部分人则用“右派”来称呼支持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人。)”,并开除党籍。1979年恢复名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务。
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
扩展资料:
《师恩难忘》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文章主题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老师的伟大在于创造世界,播种未来,老师是点燃我们理想之火的人,是保证民族未来优良素质的人;老师的平凡在于除了奉献别无所求,无怨无悔,心无旁鹜。
老师从不在乎所失所得,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自己在付出什么,在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数字都无法计算的生命价值和幸福成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我们的老师心境的真实写照。
师恩是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师恩是浩瀚的海洋无法估量;师恩是怀珠的河畔含辛茹苦,师恩是燃烧的红烛光照八方!在人生的旅途中,那纯纯的温馨与温暖总是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泪流满面。本书精选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弘扬人间的爱,它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学会感恩。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1997年3月12日),河北通县人,中国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36年2月生。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代表作品《京门脸子》、《蒲柳人家》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大众文学奖、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等奖项,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姓名:刘绍棠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通县出生日期:1936年2月29日逝世日期:1997年3月12日
个人背景
职业:作家毕业院校:潞河中学
其他信息
代表作品:《京门脸子》、《蒲柳人家》其他成就: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目录
展开
1 人物简介
刘绍棠
刘绍棠,北京通县人,中共党员,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历任《中国青年报》记者,团中央专业创作员,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敬柳亭说书》、《这个年月》、《野婚》、《十步香草》,散文集《乡土与创作》、《我与乡土文学》、《论文讲书》、《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作道路》、《乡土文学四十年》,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豆棚柳巷》、《烟村四五家》,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刘绍棠自选集》、《刘绍棠中篇小说集》、《刘绍棠小说集》等。《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均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长篇小说奖。[1]
2 文学生涯
2.1 早熟作家
刘绍棠
刘绍棠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从13岁的中学时代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20岁就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他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
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他那时就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在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成为一代作家的基本。
2.2 鸟鸣启灵
刘绍棠
52年放暑假时,他又回到家乡。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他了解情况,进行艺术加工,产生了创作冲动,可是从何入手,一时捉摸不定。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他夜不能寐。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于河边。
《青枝绿叶》写成后,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进了高中课本。刘绍棠又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此一举成名。那年,他只有16岁。
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刻苦读书,文学修养日深,作品更有力度,在写作上他更加投入。他的文学欲特别强,写小说时,一动了笔就融进自己作品的情境中,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甚至痛哭失声.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1997年3月12日),河北通县人,中国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36年2月生。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1997年3月12日,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著有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敬柳亭说书》、《这个年月》、《野婚》、《十步香草》,散文集《乡土与创作》、《我与乡土文学》、《论文讲书》、《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作道路》、《乡土文学四十年》,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豆棚柳巷》、《烟村四五家》,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刘绍棠自选集》、《刘绍棠中篇小说集》、《刘绍棠小说集》等。《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均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长篇小说奖。在刘绍棠被打成“右派\”时,还有一条罪行是“刘绍棠年纪轻轻就在北京城里买下了房子,贪图安逸享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这要从刘绍棠结婚说起。 上高中时刘绍棠就与同学曾彩美一见钟情,很快发展为恋人关系。上世纪50年代人们结婚较早,从北京大学退学后,在家人的催促下,1955年8月刘绍棠与曾彩美结婚。当时刘绍棠的父亲在前门鲜鱼口玄帝庙胡同租了三间小房,全家九口人都住在那里,再加上新婚的刘绍棠夫妇,实在是挤不下。刘绍棠曾向团中央、中国作协等申请住房,一时也难以解决,朋友们劝他买房。当时不少作家如丁玲、老舍、艾青、周立波、赵树理、李季等都在北京城里买了房,房价也很便宜,买房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为了解决燃眉之需,在朋友们的介绍下,1957年夏刘绍棠在西城光明胡同买了房。 光明胡同很好找。从西四丁字路口进入西安门大街,接近大街东口往南有一条较宽敞的胡同就是光明胡同,胡同东临府右街。 光明胡同因位于其西的大光明殿而得名。大光明殿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内供奉玉皇大帝,是一处皇家道观,规模宏大。清初,朝廷仍很看重大光明殿,许多重大活动在此举行。雍正、乾隆年间,曾对大光明殿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大光明殿因曾做过义和团的拳坛而被焚毁。 刘绍棠买的光明胡同45号,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合院,没有北房,南房三间算是正房。中间明间是客厅,东间是卧室,西间是书房。书房很小,只有十多平米,刘绍棠称其“蝈笼斋\”。院中还有东西厢房、厨房、堆房等,还有5棵枣树和5棵槐树。 刘绍棠买下房后并没有在这里“享乐\”多久,半年后他就四处劳改,后又回乡十多年,在这里居住的是他的父母、妻儿。直到1979年他平反后才重回光明胡同,在这里他又一次焕发青春,进入新的创作高潮,几年时间完成了数十部长篇与中篇小说,成为新时期最高产的作家之一。 刘绍棠为了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不顾一切地拼命写作,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988年8月初他突发中风住进了宣武医院,经过专家们的紧张抢救和精心治疗,刘绍棠的命保住了,却造成了左体偏瘫。 伤病并没有让刘绍棠停下脚步,他仍奋力写作,为创立乡土文学体系拼搏,为培养青年作家呕心沥血…… 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刘绍棠的墓地在儒林村南的大运河畔。大运河的涛声伴他长眠,他田园牧歌式的优美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