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身份证和摄像头的古代,为何被诛九族者不逃跑?

2025-04-05 08:46: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实际上,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却又能够起到身份证作用的类似的“证件”,比如明朝的路引。

此外,中国早在商朝时期便已经产生了模糊的户籍制,至汉朝的“编户齐民”则已经是一套相对完善的户籍制度了,此后再经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也更加趋于完善。

当时的统治者之所以制定户籍制度,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说白了是限制百姓的流动,只有百姓定居于一处,才能够更好的管理,才能够保证他们不会制造麻烦,即便制造了麻烦,统治者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他们的信息,从而解决麻烦。

所以,犯了事的人想要逃跑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是会很麻烦,或者说很困难,因为官府不可能给罪犯发放能够让他离开所在地的“身份证”或者“通行证”。

我在这便以明朝为例,说一说为什么被诛九族的罪犯为什么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在家中坐以待毙。

《弘治大明会典》第一百二十三卷规定:“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仍许诸人首告,得实者赏,纵容者同罪。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捡司,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

不管是军是民,只要离开户口所在地,便得需要查验文引,文引由官府发放,既能作为一个人的身份证,也能作为通行证。

可是,如果你没有文引的话,你会被抓。对于你有没有文引这事,除了官府的查验之外,还允许别人告发,一经查明你确实没有文引的话,告发者还能得赏钱。相反,如果有人明明知道你没有文引却不告发的话,和你同罪。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重要地段设立巡检司,专门盘查陌生面孔又没有文引的人。

对于没有文引的人的处罚,《明律》也有明确的规定:“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边缘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出外境者绞。”

没有文引想要偷偷过关口或者渡口的,一经发现则杖打八十;过关口不走规定的门的,过渡口不走规定的渡口的,杖打九十;偷渡边关的,没成功的杖打一百,判刑三年,已经偷渡出境的抓回来判处绞刑。

明朝已经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百姓的流动,真想去哪的话,老老实实找官府申请文引,没有文引就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别出百里范围之内。

被判诛九族的罪犯,能有经得起盘查的文引吗?可能性很低。

除了制定出了文引这一政策由官府对百姓进行监督管理之外,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也给百姓规定了类似的“政治任务”。

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颁布了一个律令:“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府州务必周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

这条规定的意思是老百姓自己一定要知道邻居家有多少口人,还要知道彼此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一家人全在家中,没有离开的话,必须报备给县、府、州三级政府知道,市集和村庄中绝不能出现游手好闲的人。

看看,游手好闲也是罪,因为游手好闲意味着没有收入,也就可能会干犯法的事,属于危险分子。

如果违反这条规定的话,将会受到惩罚,《大诰续诰》规定:“一里之间,百户之内,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夫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的不虚示。”

如果存在逸夫,里甲中的人坐视不理的话,一旦逸夫犯了事,里甲之人连坐,逸夫砍头,逸夫的邻居统统送去鸟不拉屎的化外之地。

这样的政策法律,想逃?你能逃到哪里去?所以,被诛九族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在家等着吧,反正也跑不了。

此外,除了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尽量堵住罪犯的逃亡之路以外,被诛九族之人自己本身的身份也注定他逃不了。

一个人能被皇帝叛诛九族,这个人得犯了多大的罪呀!换句话说,这个人非富即贵!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家族必然是一个地方的名门望族,一个名门望族根植于一个地方,他的底细哪能逃得过皇帝的调查?

这样一个罪犯,他家有多少地,有多少房产,又多少人口,这些信息,恐怕早在皇帝叛他诛九族之前已经摆在皇帝的案上了。

更何况,一个所谓的富家豪门,说白了他们一个家族的人基本是住在一起的,皇帝真要诛他九族的话,只要派兵将他的宅子围起来,想跑都跑不了,即便会有几条漏网之鱼也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古代那些被判了诛九族的人,除了尽量多弄走几条漏网之鱼以外,罪犯本人根本跑不了,也不敢跑,只能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