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为什么出兵欧洲?

2025-04-09 08:20: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15年5月7日,一个对于美国来说很平常的星期五,这一天,纽约港还是像以往一样喧嚣。肯纳德海运公司引以为豪的“卢西塔尼亚”号即将从纽约起航回物浦港。很少有人想到,这是一场悲剧性的航行。

1915年5月12日下午2点10分,当“卢西塔尼亚”号航行到爱尔兰南部的老金塞尔角,此时距离爱尔兰爱尔兰镇只有10英里,一艘德国潜艇突然向它发射了2枚鱼雷,一枚击中了“卢西塔尼亚”号的首部,另一枚击中尾部。这艘巨大的船在20分钟后就消失在海面上,沉没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没有时间转移到救生艇上,结果共有1201人死亡,其中128人是美国公民。发射鱼雷的U20于5月13日回到威廉港的基地。

“卢西塔尼亚”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1914年8月)正式交给英国海军,然后再驶向利物浦港的加拿大码头,在这里又给这艘船装配了12门6英寸大炮,当时这所船实际上是被作为后备巡洋舰的。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参观利物浦时顺便视察了“卢西塔尼亚”号,就是在这时,他说了一句几乎是预言的话:“对于我来说,它只不过是又一个45000吨重的活诱饵而已。”

德国无论如何都不想招惹美国,它在发动攻击前就在报刊上刊登过广告,以告诫中立国公民不要乘坐参战国船只,广告在“卢西塔尼亚”号从英国出发前就已经刊登出来了。

尽管128名美国公民的死尽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愤怒,但这种愤怒远远没有到支持政府参加世界大战的程度。他们也许会支持政府向战争双方出售军火,或者提供其他一些援助,但很不愿意把自己的亲人送到远离美国的欧洲战场。而且,威尔逊总统要为第二次竞选做准备,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冒险,因为孤立主义的势力在当时的美国十分强大。因此,美国政府还要再找一个参战的理由——就是曾有人发帖介绍过的“墨西哥密电事件”。

“墨西哥密电事件”的过程充满了偶然,使我对此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一战期间,墨西哥的军事、经济实力都远不如美国,没有能力收复亚利桑那、得克萨斯等被美国占领的地方,德国人绝对不会傻到联合墨西哥对抗美国,而此时的德国已经陷入欧洲战场的泥潭之中,俄军1916年夏季的进攻使德军被迫两线作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使德军在西线丧失了主动权,损失大量的兵力,更没有能力支援遥远的墨西哥。想必威尔逊总统也并非如此简单地相信这就是德国人的真实意图,而是顺水推舟,让美国参战。

当时,英德都对美国展开宣传。一战期间,英国拥有海洋优势,于是英国可以控制穿过大西洋连通欧洲和美国的海底电缆。可以想象,一战期间,英国通过各种途径,如:报纸、电台、影片、广告等媒体把美国公众心中德国的形象变得如恶魔一般。虽然美国政府没有禁止公众从德国方面获取战争的消息,但英国还是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英国人有组织的把让他们的宣传活动遍布美国,小到民间小团体,大到参议院,并把惨烈的战争场面印刷在报纸上,一切都是为了丑化德国,如德国潜艇击沉商船后的浮尸遍海、死于战争的无辜的人被说成是德国人干的、拍摄德军虐杀战俘的场面等。而一战期间,德国只有2家电台在美国营业,宣传力量显得十分可怜。当德国意识到自己无法在宣传方面与英国抗衡时,就企图减少英美间的运输,这又成了英国的口实“中欧列强依靠阴谋和破坏行为以阻止美国向协约国供应军需品。”

由于英美之间战时贸易频繁(1917年至1919年,美国对协约国出口了近3100吨粮食。一战期间,美国强行没收了包括97艘德国船在内的总吨位超过100万吨的外国商船,还征收了私营公司的431艘船只,建立了庞大的运输船队)。英国在北海布雷,而且迫使驶往德国的船只驶向英国,使德国得不到来自美国的物资。因此,战争逐渐向协约国一方倾斜,尤其是马恩河会战,使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基本泡汤。

结果双方在战壕里进行里漫长的对峙,一直持续到1918年。这样的对峙显然对同盟国不利,因为协约国可以利用海上优势,从美国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得军需品,并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而德国得不到美国的支援,物资越来越匮乏。于是,德国统帅部同意恢复无限潜艇战,以迫使英国在短时间内投降或主动求和。重新开启无限制潜艇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仅仅在恢复无限制潜艇战3个月后,英国海上运输被击沉的总吨位就相当于1916年全年损失的总吨位。

这立刻让英国倍感紧张,英国国内已经出现了物资供应恐慌——草坪被种上马铃薯、花园被改成菜地、网球场都种上了庄稼。德国人或许相信,美军在欧洲战场产生积极作用前,他们就能获胜。英国的情况引起了美国的注意,威尔逊对此感到恼火,他对豪斯顾问说道:“德国是个疯子,必须遏止它。”

美国统治集团意识到,如果协约国就此战败,美国在协约国方面投下的大量贷款将化为泡影,从保护债务国的角度出发,美国也必须参战。1917年2月3日,又有一艘美国船——“豪萨顿尼克”号被德国潜艇击沉,这一天,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

1914年大战爆发时,美国当天就宣布中立,但美国一直在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尽管英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美国对德出口额也有2000万美元。美国同样不愿意放弃来自德国的金钱,只是驶往德国的船都被英国海军拦下了,去了英国。于是,美国在协约国方面的赌注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入协约国,就是放弃巨额贷款。因此,不难看出当时美国中立的目的:当战争双方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用较小的代价换取与英法相当的战胜国身份(美国支付的战费仅为英国的55%),甚至可以参与制定新的世界秩序。

打个比方,美国好比一个商人,他先保持中立,但向双方都提供贷款,其中一方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英法)获得了比另一方多得多的贷款,最后,他亲自上战场,收回了本金和利润。至于给同盟国的贷款,对于丰厚的利润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参战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熟悉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原来是英、法、荷的殖民地,美国人口大多是英国、法国、荷兰的移民及其后裔,因此在思想、文化、宗教、经济方面有着与协约国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不是几个电台能够改变的。美国的文化主要来自英国(17、18世纪的殖民统治),美国的经济体制也继承并改进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德国和美国都是19世纪晚期崛起的国家。

德国工业产值在1870年至1913年增长了4.6倍,在1913年全面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则依靠自由市场经济,在建国118年后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一战爆发前,美国还创建了美联储这个行使中央银行权力的金融机构,把全美国的金融资本连在了一起。这样,美国就可以以政府的名义,大规模的对一个或多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贷款。既然都是19世纪下半叶崛起的国家,德国和美国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和矛盾。

在萨摩亚群岛问题上、在菲律宾和其他西班牙殖民遗产上,美德都曾有过摩擦。在一战爆发前,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美国占17%,而且德国开始与美国争夺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拉丁美洲市场,在1913年的拉丁美周对外贸易总额中,美国占28%,德国占14.2%。而且在战前,德国企图在靠近巴拿马运河的西印度群岛建立海军基地。

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国海军的最重要的交通线,德国在靠近巴拿马运河的地区建立海军基地,会严重威胁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一旦与美国开战,就能迫使美国太平洋舰队绕过合恩角才能到达大西洋。只是在一战爆发前,德美矛盾还不是非常明显,被更为尖锐的英德矛盾掩盖了。

欧洲大战的结果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利益集团获得胜利,而是参与战争的国家都筋疲力尽。一战期间,德国本土并没有遭受过重的打击,但1918年,德国国内物价飞涨,进口物资减少99%,有经济崩溃的危险,而且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这种情绪在1918年11月3日基尔水兵起义中宣泄了。英国一战期间的战争支出占同期国家收入的44%,贸易逆差又1914年的1.39亿英镑增加到1918年的7.84亿英镑。

法国的货币流通量从1914年的73.25亿法郎增加到1918年的275.36亿法郎,工人的购买力为战前的1/3。1919年,法国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57%。这时候,美国就可以决定战争的形势了:美国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会获胜。而且,美国庞大的工业体系(1870年至1913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8倍。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位局世界第一)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美联储)也足以支撑一场世界大战。

所以,美国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决定如何去做,唯一的障碍就是:孤立主义。因此,美国就要寻找让孤立主义闭嘴的借口,就是上文提到的“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和“墨西哥密电事件”。

美国从一战中得到的利益是所有参战国中最多的。第一,美国在1914至1917年间是战争双方的军需品供应商,贸易额快速上升,美国贸易顺差达到116亿美元,工业发展迅速,释放了美国的工业潜能。1914年至191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超过150%,从249亿美元骤升至639亿美元,钢产量增长89.1%,加工工业产值增长32%;第二,1914至1917年间与战争双方的贸易使美国从债务国变身为英法等国的债权国。

战后,美国是20多个国家的债主,仅协约国就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由于战争对金融业的冲击,英法等国不得不用黄金储备购买美国物资。战争结束后,美联储的地下金库中储藏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第三,欧洲的混战使欧洲列强没有多余的精力关心殖民地和中国、拉美这些海外市场。美国趁机抢占了原本属于欧洲国家的市场份额。从1914年到1920年,美国对拉美的出口总值从7.98亿美元增长到33.93亿美元,并且控制了拉美工业原料的进出口,还贷款给中国1300万美元,谋取了在中国修建1500公里铁路的权利,还把加勒比海沿岸的波多黎各变成了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