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成矿系列划分方案

2025-04-09 09:55: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划分与构造演化阶段一致的构造-成矿系列,主要根据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的构造背景与环境、定位空间,以及相对精确的成矿时代。同时按照构造阶段、构造单元(岩浆单元)、构造期和矿床类型,区分为大系、系列(亚系)、矿床类型等不同级别的构造-成矿系列,根据上述原则及实际资料,初步在三江地区划分出3个成矿大系、10个成矿系列、若干亚系及其相应的矿床类型。

三江地区构造-成矿系列划分如表11-2。

在划分构造成矿系列时,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

(1)根据本区某些矿床的特征,应属热水沉积矿床。如保山地块中的鲁子园和勐兴铅锌矿床,它们具有固定层位、层状、似层状矿体,细微粒结构和层纹状、条带状构造,铅同位素成矿年龄与围岩一致,因此可能是与早古生代被动边缘有关的热水-沉积矿床。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的青海杂多阿戈则马赛含铜黄铁矿矿床和云南勐腊新山菱铁矿-多金属矿床,含矿岩系均为上三叠统甲丕拉组、层状矿体、条带状构造,可能是前陆盆地中的喷气沉积矿床。

表11-2 三江地区构造-成矿系列简表

续表

(2)本区原有的许多产于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的层控矿床,按其特征可能分解为同生矿床(喷气矿床)和后生矿床两部分,前者如勐兴、鲁子园等,而对于后生矿床,由于矿化层位并不是成矿时期(通常是晚于矿化层),而在整个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层控特点的后生热卤水矿床,大多数是在构造反转期定位成矿的,因此,这部分矿床多数应按其区域构造特点,归入陆-陆碰撞阶段形成的后生热水成矿系列中(

)如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中许多砂岩型铅矿床,保山地块中的若干汞矿床等。

“七五”期间,三江地区划分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10个Ⅰ级单元、13个Ⅱ级单元和若干Ⅲ级单元;12个构造-岩浆带和9个成矿带、18个成矿亚带,它们之间大都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图11-1)。此次工作,我们将这些成矿带适当调整为13个成矿带,根据这些成矿带中构造成矿系列的分布特点(表11-3),以及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特征,可以看到本区的成矿作用有以下特点:①三江地区的成矿作用,集中出现于中新生代的中特提斯和陆-陆碰撞阶段,主要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于燕山期以后,而在60~25Ma形成高潮(表11-4)。②不同类型矿床或成矿系列常以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为轴呈对称分布,岛弧及火山弧成矿系列出现于它的两侧,被动边缘型喷气-沉积矿床(Ⅰ1)及碳酸盐岩中后生热卤水成矿系列(

),分别出现于两侧的保山地块和中咱地块的边缘,碎屑岩中后生热水成矿系列

则集中于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带中,成矿年龄的分布也有类似的中央较低两侧较高的对称本区分布特点。③陆-陆碰撞阶段所表现出的大推覆、大走滑特点,是本区的构造特色,相应的的一些富于特色的大型、超大型矿床,都是与这些大型推覆带、走滑带密切相关的(图11-2),新生代出现的与走滑断裂有关的跨单元的金沙江-红河富碱岩带,控制了玉龙-芒康带上超大型Cu-Mo矿的形成,出现于金沙江-哀牢山板块结合带和甘孜-理塘结合带上的推覆带和冲断带,直接控制了哀牢山金矿带和嘎拉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推覆走滑特点的近南北的沘江断裂系,控制了金顶铅锌矿的形成;近期发现的夏塞大型富银矿床以及很有远景的亚金银金矿点,也是位于柯鹿洞-乡城大型冲断剪切带上,本区的绝大部分锡、钨矿床和稀有金属矿床,都是出现在推覆带或边缘褶冲带中的同碰撞或晚碰撞阶段的重熔花岗岩中。甚至呷村的与弧间裂谷火山岩系有关的黑矿型矿床,也受到后期大断裂的富化和改造。④本区金矿床的潜在远景很大,银矿床在“八五”期间也有重大突破,远景储量可达万t以上,已有资料表明,它们的形成与中新生代的推覆、走滑构造的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金矿床(带),大都分布于板块结合带中,矿床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洋盆阶段的深水浊积岩-基性火山岩系形成Au元素的初始富集,燕山—喜马拉雅期陆-陆碰撞阶段结合带形成的推覆冲断带,使Au元素活化富集成矿。新发现的银、多金属矿床也大多在大型推覆、冲断、剪切带上,矿化围岩或矿质来源可能与三叠纪的岛弧火山岩系密切相关。⑤新生代的幔源成矿作用,是本区重要的成矿作用。金顶铅锌矿矿石铅的μ值为8.96~9.75,平均为9.16,υ值为0.065~0.069,平均0.066。ω值为32.90~41.38,平均为34.67,K1值为3.54~4.26,平均为3.85,均不同于岩石铅的相应值,也略低于陨石的特征数值,表明铅主要来自低铀、钍的幔源区,很少来自地壳(叶庆同等,1992)。其成矿时代为60~25Ma。斜跨几个构造单元的金沙江-红河富碱性岩带,是芒康-玉龙斑岩铜钼矿带以及金平、剑川等地斑岩铜矿床的主要源岩,它们都具有高碱(AR值3.02~12.12)、高锌75×10-6~300×10-6,Nb/Ta比值较高,富含基性暗色包体,δ34S值变化范围狭窄,为-1.22‰~3.4‰,δ18O值变化于2.35‰~6.88‰之间,143Nd/144Nd比值与原始幔源钕同位素组成相似,这些特点都充分表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及与其共生的碱性正长岩等,其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幔(吕伯西等,1992),也就是说,这些矿床的物源也是来自幔源的,这一结论与玉龙矿床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岩带也是受走滑断裂控制的,成岩、成矿年龄为63~31Ma。哀牢山金矿带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也示明有幔源流的加入,可见在三江地区于中新世—更新世,有一次强烈的地幔物质活动过程,沿着这个时期出现的走滑断裂上升而后成矿。这个时期正是西藏高原的隆升和地壳加厚时期,许多学者认为主要与以西藏为中心的东亚地幔坳陷密切相关,而三江地区正位于这一大型地幔坳陷边缘部分,地震层析成像已经发现在思茅-兰坪陆块存在地幔隆起,可见上述幔源成矿作用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区域地质背景,由于已知的幔源成矿作用大多形成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图11-1 三江地区主要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分布及成矿带划分图

地质:1—花岗岩;2—二长花岗岩;3—钾长花岗岩;4—花岗闪长岩;5—花岗斑岩;6—正长斑岩;7—正长岩;8—石英二长岩;9—石英二长斑岩;10—石英闪长岩;11—闪长玢岩;12—超基性岩;13—成矿带编号;14—构造单元界线;15—成矿带界线。矿产:1—Pb、Zn矿床;2—多金属矿床;3—Cu矿床;4—Au矿床;5—Sn(W)矿床。成矿带:Ⅰ—甘孜-理塘成矿带;Ⅱ—德格-乡城成矿带;Ⅲ—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Ⅳ—玉龙-芒康成矿带;Ⅴ—昌都-思茅成矿带;Ⅵ—类乌齐成矿带;Ⅶ—昌宁孟连成矿带;Ⅷ—腾冲-梁河成矿带

表11-3 三江地区构造-岩浆-成矿带及构造成矿系列时空分布简表

表11-4 三江地区主要矿带(床)成矿时代

图11-2 三江地区中新生代主要推覆带、走滑带与主要矿带的空间分布关系

主要矿带:A—玉龙芒康Cu矿带;B—羊拉铜矿带;C—夏塞银多金属矿带;D—甘孜金矿带;E—腾冲锡矿带;F—兰坪铅锌银矿带;G—哀牢山金矿带。主要断裂带:①—怒江断裂;②—澜沧江断裂;③—昌都断裂;④—贡觉断裂;⑤—巴塘金沙江断裂;⑥—乡城断裂;⑦—甘孜理塘断裂带;⑧—红河断裂;⑨—哀牢山断裂;⑩—木里丽江断裂;⑪—柯街断裂;⑫—龙陵断裂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本区的成矿,与A.H.G.米契尔,M.S.加林(1981),F.G.李金斯(1984)等所得出的威尔逊成矿旋回,有相同之处,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威尔逊旋回中,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和斑岩铜钼矿床,大都出现在俯冲阶段的岛弧带中,碰撞阶段的成矿作用是十分贫乏的,而在三江地区,钨、锡、铜、钼矿床大都出现于碰撞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中其它成矿作用也是丰富多采的,这一特点,可能与三江地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有关,也正是本区重要的成矿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