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区带预测与评价

2025-04-12 00:52: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通过静态地质要素的建模、可能油气成藏模式的建立及含油气系统的整体评价,对查干断陷闭流盆地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分布规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该类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模式以改造-继承型成藏和改造-再生型成藏为主。据构造、沉积体系分布与油气成藏圈闭、储层和保存地质条件综合分析预测,该凹陷可能存在五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图7-5、7-10)。

①巴润断鼻复式油气聚集带。该带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类型有断鼻、断块、断背斜、潜山和复合圈闭油气藏。

②毛敦侵入体复式油气聚集带。该带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类型有火成岩接触、断鼻、地层不整合、岩性尖灭和复合圈闭油气藏。

③额很断鼻-岩性复合复式油气聚集带。该带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类型有断鼻、岩性尖灭和复合圈闭油气藏。

④海力素断背斜复式油气聚集带。该带可能存在挤压背斜、地层不整合、断鼻和复合圈闭等油气藏类型。

⑤图拉格陡坡复式油气聚集带。该带可能存在断鼻、断块、岩性和复合圈闭油气藏类型。

根据含油气系统静态地质要素的发育程度与动态地质作用演化模拟及其组合关系的分析,对上述复式油气聚集带地评价划分为三类,即Ⅰ类复式油气聚集带、Ⅱ类复式油气聚集带和Ⅲ类复式油气聚集带(图7-10)。

图7-10 查干凹陷有利区带评价图

(1)Ⅰ类复式油气聚集带为油气成藏条件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该类复式油气聚集带位于断陷期早期半—深湖密集段烃源岩发育模式中的活跃烃源岩区之内,处于烃源岩成熟—高成熟分布区,烃源条件优越。Sq2、3、4 中构造圈闭与高位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体、高位滨、浅湖滩砂储集体复合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形成最佳生、储、盖组合。以这些渗透性砂岩体和断层为输导层,成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如额9号、额15 号圈闭。一般圈闭形成期早于油气大量生成、运移、聚集期,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优越,成藏模式为改造-再生型构造坡折带复式油气成藏模式。该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有额很断鼻-岩性复合复式油气聚集带、毛敦侵入体复式油气聚集带。

(2)Ⅱ类复式油气聚集带为油气成藏条件较有利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该类复式油气聚集带与断陷期早期半—深湖密集段烃源岩发育模式中的活跃烃源岩区相距较远,而与断陷期中期半—深湖密集段烃源岩发育模式的活跃烃源岩区紧邻,处于烃源岩成熟—高成熟分布区周围,烃源条件较差。圈闭条件根据成藏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由较粗粒的冲积扇河道相沉积层和逆冲断层遮挡组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如罕5号圈闭。圈闭形成期晚,经历了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破坏,存在二次成藏问题。其成藏模式是改造-再生型缓坡逆冲构造带复式油气成藏模式。海力素断背斜复式油气聚集带即属此类。另一种类型为由高位滨浅湖相砂岩体与早期形成的正断层组成断块、断鼻-岩性复合圈闭,如巴2号、巴6号圈闭。圈闭为早期形成,早期定型,后期未遭破坏,成藏条件良好。其成藏模式属于改造-继承型湖盆断块带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它的不利条件是储层条件较差,断裂发育,构造难以落实。巴润断鼻复式油气聚集带即发育此种类型的圈闭。

(3)Ⅲ类复式油气聚集带为油气成藏条件较差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这类聚集带的主要特征是依附于同生正断层在断初、断陷期有水湖泊中发育一系列水下扇群,在断坳期无水盆地中的山前发育冲积扇群,水下扇与冲积扇体不同时期基本叠置,形成规模庞大的复合体。因此,不缺乏扇中辫状河道储集体。扇体储集体与断层遮挡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如虎5 号、虎 7 号圈闭。圈闭形成期早,紧邻各类烃源岩分布模式中的活跃烃源岩,位于高成熟演化区,油气运聚条件好;后期无构造破坏。它的不利条件是储集条件差。其成藏模式是改造-继承型同生断层陡坡带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图拉格陡坡复式油气聚集带即为这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在三类复式油气聚集带中,Ⅰ类复式油气聚集带额很断鼻-岩性复合复式油气聚集带、毛敦侵入体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区,是近期勘探的主战场;Ⅱ类复式油气聚集带海力素背斜复式油气聚集带、巴润断鼻复式油气聚集带为较有利目标区,是勘探的重点接替领域;Ⅲ类复式油气聚集带图拉格构造陡坡复式油气聚集带为有含油气远景的目标区,是勘探的后备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