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能否作为出资入股

2025-04-18 13:28: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作为来自农村的一学生更深有体会.对于老师您提出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应该但不能,也不可以出资入股。对于这样一个答案我自己很糊涂,也因此,望老师您能对此作些分析。 土地能否作为出资入股应该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从我国30年改革进程来看,这是改革遗留的问题。改革他是一系统工程,究起根本他是一政治改革,是党领导的政治改革。所以仅从我们法律的角度去解答他完全是冰山一角,更甚着是只抓住片面的,次要的。土改他从历史角度分析完全是政治命题,所以,他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杂糅在一起,甚至是加上历史问题——土改不仅仅是法律问题. 说他是法律问题,因为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改朝换代都因土地问提而起,而一个王朝确立和巩固他的统治都是解决土地问题。从不同的制度来说,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经济和法律制度。改革的好,当然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党的统治和国家政权;若有失误,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土改的试点和推行中央是小心翼翼的,不到万不得已,中央决不会走这一招险棋的,毕竟谁都不想充当历史的罪人和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震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这一观点的根据是中国现在在农村的仍有8亿,一到过年又有很多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迁移,年年都如此。虽然30年来,在农村的越来越少,但相比之下,这些产业工人还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还是很脆弱的。从这次金融危机都可以看出来,而政府和民众最担心的又是就业问题。危机一来,大部分农民又返乡务农了。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的最后就业保障,生存保障和生活保障。如果简单的剥夺了他们的土地,让土地市场化(这是我对土地作为出资入股的另一称谓),农民揭竿而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样的改革代价就太高了。 从这里,我们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农民仍然对土地深深的依赖,土地是他们的最大的保障;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底子仍然很薄,不能够容纳那么多工人,这里,又有个问题,即我们应不应该大力发展资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这一政策的背后往往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落后的表现),也就是说,现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是否太快了,太急了在追求高增长的同时,就业保证了吗?吃饭问题解决了吗?三是即使农民没了土地,他们由谁来养,市场?或是国家?市场这一块我们可以讲农民可以分红,有转让所得,但市场总是有风险的,朝夕不保;国家呢?我们现在刚推开医保改革,成败还是个未知数,如果成功的话(情况是,是因为到现在为此,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说自己的医保是成功的),那也是2020年以后的事。况且国家不能负担全部,而是个人,集体或者企业,国家三者共同承担,这意味着个人还要承担一部分,他的这一部分从哪儿来呢?而且保障,顾名思义,他只能保证最低限度的需求。 如果我们的发展是以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为标杆的话(实际上也是如此,这是主客观决定的),则我们相信国家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到那时,已不存在什么农民不农民的问题了,这点我赞同老师您的说法: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工业化就是农民这一身份消失的时候,农民从土地之上解放出来,大家都是“居民”。但有一点可以有所保留的是,农民会绝对的减少,但很难消灭(这点,请您点评)。到最后农民会如美日欧那些国家一样,种田拿着高额补贴。土地不放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我国现在的土地之上捆绑了太多的东西,除了之前讲到的身份问题,还有户口,子女生育教育问题,社会福利保障待遇等等。只有陆续破戒,才会有整体的改观。 还有一重要的国情就是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这点在讨论上似有所涉及),现在一比较明确统一的看法是要守住18亿秒的耕地的红线相比把土地市场化,让企业或者大的农垦来经营,改变土地用途是再所难免的,即使不改变,而是国家的大量补贴,那么改革之前和之后是没多大的区别,甚至直补农民更加实惠和有效。我国的土地分布是有规律的,我想是把那几大粮食主产区给保留下来,保证粮食的供需总平衡那其他的小而散则可以多元化,市场化。 假使要市场化,则农户到底是以个体出资,还是集体出资?这里面又涉及到农民与集体自治组织的关系,而现在又有绝大部分的自治组织又很松散,因而农民权益又很难受保障。关于这一点有没有紧密关系,我还没仔细思考过。还望老师点拨。 如开头所说,土改绝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他还可以从比如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进而减少对土地的依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