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的谋士那么聪明 为什么都不自己单干

2025-04-14 02:46:3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谋臣策士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足智多谋,这样的特质使得他们更适合做一个“建议者”。
而这三国之君,或者那些雄霸一方的诸侯类似孙坚,孙策,等等,他们所具有的特质却是手下的谋士所不具备的。
首先,知人善任,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刘备白帝托孤之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难堪大用,而果然,孔明错信马谡才能,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所以不难看出,即便是以诸葛亮之大才,也不具备刘备这样毒辣老道的眼光。而其他雄主里,郭嘉之于曹操,太史慈之于孙策,陆逊之于孙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次,人格魅力,似诸葛亮,庞统,郭嘉,周瑜等等人,都有济世匡天下之大才,但是我们可以关注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屈居于人下,无一例外们都是拜服于个子主公的人格魅力,刘备的高尚,曹操的霸气,孙权的深沉,而且据说此三人外貌奇伟,所谓奇人必有异相……
其三,胸怀大志,三国历史中,凡是能服人的君主帝王,必是心存天下之人,套用曹操的一句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智也,同样的,似刘表刘璋袁绍,这等偏安一隅,坐吃山空的庸主,一个真正的大智慧之人是不会追随的。
再次,旗号响亮,这是最现实的原因,招贤纳士也需要一个良性循环,你势力越大,旗号越响,就有越多的人附庸你,而刘备,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号,又有皇叔之实,曹操,洛阳救驾,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祖孙三代独霸江东,坐拥长江天堑。这些是招纳人才的天然有利条件。
那么,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你所说的谋士出来单干,一则他没有响亮的名头得不到贤士的认可,二则即使有人归顺与他,但他是否真的拥有那种“为上人者”的胸怀和魅力,让他可以服众,三则,就算假设以诸葛亮这等大才,可以服众,但不具备“主公”才具备的那种慧眼,也必然失败,演义中的诸葛亮后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谋士再聪明,你所说的单干也根本是行不通的。

回答2:

三国里谋士是最不重要的,荀彧、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为首选,关羽、于禁、徐晃这样的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为其次,像乐进、凌统、甘宁这样能冲锋陷阵的为再次,谋士只负责建言,实际运用还要看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