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饭菜保温 古人用过哪些神器

2025-04-08 12:05: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天寒地冻中除了吃什么,还有重要一个问题就是何如给食物保温。毕竟,有些美食热乎着吃才好吃,如果凉了就只能叫吃的,不能称美味了。那么古人是如何给饭菜保温的呢?

  1、现代的电饭锅都有保温功能,其原理就是不断加热、保温,以保证食物不冷。这种食物保温原理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商周时期已相当成熟——考古出土的“温鼎”,就是一种保温锅,只不过不是使用电能,而是通过柴、木炭等燃料来实现,可视为一种原始“电饭锅”。青铜器时代,“温鼎”做得已相当精致和讲究。鼎的下层可放置燃料,给食物加热、保温。敞露结构的温鼎又称“盘鼎”,顾名思义,鼎下有供放置燃料的托盘。战国时期,盘鼎有了新的叫法:“温炉”。

 2、 到了汉代,更为方便的“染炉”也大为流行,这在西汉贵族墓中多有出土。染炉又有“染杯(桮[bēi])”、“铜杯”、“烹炉”、“铜炉”等多种叫法,一般用铜铸造,由炭炉、接灰盘、盛水杯组成,染杯体积较小,可直接放在餐桌上为各种汤保温,同时又保证方便进食。从结构上看,这种染炉颇像现代的“小火锅”。
 3、 今天街头包子铺蒸包子、给包子保温所用蒸笼其原理很早就已经被古人利用了,青铜时代流行的鬲[lì]就是将食物放在碗碟之类的器皿内,再置于有热水的鬲[lì]中,如果水温降低了,还可以直接加热。在鬲的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一种设有烧煮、保温两层结构的鼎锅——甗[yǎn],下面放热水,上面放需要保温的食物,上下两部分可分可合。这种甗多是铜制的,东汉以后,由甗改进、简化而来的蒸笼、蒸锅取代了甗。

 4、 温鼎、温炉、蒸锅(甑)都需要利用外来火源或热源,想想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身上衣正单”,怎么会舍得用燃料来加热食物呢?这些都是贵族之家的高档用品,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自然无力置办这些高档炊具。古人从夹层保温原理上得到启发,设计出了夹层碗、杯、壶,将热水注入夹层中,并适时换水,以达到食物、饮料保温的目的。这种夹层碗古称“温碗”,又叫“暖碗”。温碗的注水口有的放在碗底,有的放在碗口上。

 5、 除了饭菜需要保温外,冬天喝酒也最好是热酒。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中曾出土过一件器形特别的“兽面纹提梁方腹铜卣(yǒu)”,与一般的卣不同,它的方腹下有十字形透空槽穴,腹内形成通向四壁的十字形管道。卣是商周时流行的一种盛酒器,但这个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研究后发现,这是一件可加热、保温的多功能盛酒器,其设计相当精巧:十字形透空槽穴可放置炭火,给酒加热、保温;又可直接放在沸水内烫,而通向四壁的十字形管道,与沸水的接触面加大,可使酒快速升温,是一种多功能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