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最大发现就是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又上溯了近千年。应该说,这一发现使中华文明古国又增加了不少底气。早期甲骨文学者最著名的有甲骨四堂。所谓的堂堂堂堂,郭董罗王。就是指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这些人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驱。他们早期的研究对于后来的甲骨文研究的影响极大。可以说至今的甲骨文考古研究仍然没有脱离这些人的基本框架。我们不能否定他们早期的研究对于中国历史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重要意义。可是,人们的认识毕竟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些人对甲骨文研究的不足和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发现的甲骨文有4500多字,而被人们认识了的不过1500多字。而我则认为人们对于这已经认识的部分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认识甲骨文,首先要认识甲骨文中的关键字。如果连基本的关键字也误读了,那么就可能导致对于整个甲骨文的误读。文字主要是用来说明历史的,对于甲骨文的误解,也必然导致对于那个时代历史的扭曲。
用甲骨文解释历史的莫过于董作宾的“贞人”之说。据相关资料引述:
1929年的秋天,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在小屯村北出土了四版比较完整的有字龟腹甲,并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大龟四版”。“大龟四版”出土以后,台湾著名甲骨学者董作宾先生对其文例精心研究后在《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上发表了《大龟四版考释》一文。文中举出编号为甲2122号+甲2106号(甲骨文合集11546号)的一块比较完整的龟甲,在每条卜辞的“甲子卜”与“贞”之间有六个不同的字,董氏认定他们是人名,确切地说是不同的“贞人”的名,即卜问命龟的史官。这个极为重大的发现,用董氏自己的话说是“后期甲骨文研究的一个新叶的起头”,被郭沫若先生誉之为“顿若凿破鸿蒙”。这个极为重大的发现也使甲骨学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进而确立了“因贞人以定时代”的甲骨分期断代标准。
董作宾这个堂人的“贞人”之说,被另外一个堂人郭沫若称作是“顿若凿破鸿蒙”的伟大发现。而更惊人的是:他们竟以这种“贞人”作为历史断代的重要依据。这些人对于历史的解说应该说是具有相当高的权威的。后来的学者也深深的沿着他们的学说深信不疑,同时也一代又一代相传下去培养了不少新的权威。
对于董作宾的贞人之说很少人提出怀疑和否定的观点,人们甚至不也愿意找出他这个学说的瑕疵和不足。其实,董作宾的贞人学说的立论不足的,它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矛盾百出的。
甲骨文高频出现的字除了甲子数以外有两个这就是“卜”与“贞”。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说,认识了这两个字。就打开了认识甲骨文的大门。董作宾贞人之说,似乎也是敲打着这个大门。董作宾敲开了这个大门没有?我可以说基本没有敲开。而敲开这个大门的却是我这个对于甲骨文研究很少的唐山居士(不谦虚了吧?)。
唐山居士没有研究过甲骨文,却深深的研究了《周易》。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至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我们发现最早的经典书籍是《周易》。周朝是与殷商相邻的王朝,商周两个时代的文化是相通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对于甲骨文的解说,有违于《周易》,我们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这种解释是不是正确的了。
贞人之说关键是对于“贞”字的解释。依据董作宾的观点,贞是当作卜问讲。所谓的卜问就是求神问鬼的意思。贞人就是卜问命龟的史官。董作宾还认为贞人可以代王说话,并且还具有极大的权利。更使人感到神奇的是董作宾以及后来的甲骨文学者还考证出来不少这些贞人的名字来了。并以这些名字作为历史断代的依据。
董作宾的贞人学说是令人振奋的,可是看到他的论证却不免使人疑惑或沮丧。我们可以这样说,董作宾的贞人学说,根本没有一点令人信服的证据。他的学说基本上是依据下面的简单的判断:
台湾著名甲骨学者董作宾先生对其文例精心研究后在《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上发表了《大龟四版考释》一文。文中举出编号为甲2122号+甲2106号(甲骨文合集11546号)的一块比较完整的龟甲,在每条卜辞的“甲子卜”与“贞”之间有六个不同的字,董氏认定他们是人名,确切地说是不同的“贞人”的名,即卜问命龟的史官。
请注意:“在每条卜辞的“甲子卜”与“贞”之间有六个不同的字,董氏认定他们是人名,确切地说是不同的“贞人”的名,即卜问命龟的史官。”董作宾的推理和判断竟是这样的简单。
对于贞人的理论,我们不知道董作宾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更重要的依据。如若仅仅如此就得出这样伟大的结论未免太草率了。董作宾认为贞前面有六个字就是人名,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只可以是人名不可以是别的什么呢?而且这里的六个字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几个人的名字?求神问卜,为什么还要签名?董作宾的结论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臆想猜测或无中生有,连一点捕风捉影的功夫都没有。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贞人?那就要看对于“贞”字是怎样解释的了。“贞”字不仅是甲骨文的高频字,也是《周易》中的高频字。人们认定甲骨文是占卜之辞,而同样认定《周易》是占卜之书。所据的理由都是将“贞”解释为占卜。近代学者李镜池先生在《周易探源》中认为:贞的本义,是占卜,求问。并且还认为占卦,就是贞卦。不少人还认为这个观点是近代易学的最新发现。
其实“贞”字并不生癖。最常用就是“贞节”一词。是用来表示女性的安分,守节。“贞”的意思就是安守的意思。在《周易》中“贞”字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或者在此意义上的外延。
《周易》中最多的是“元亨利贞”这样一个词组。什么是“元亨利贞”?不少易学家将这四个字解释的很神妙?没有一定的易学知识还是很难理解其义的。占卜者更认为这是占卜术语。如果,我们不把《周易》看的神秘,从中国文字的固有的意义来理解,这四个字的意义还是非常简单的。
元,是初始的状态,例如,元旦,指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亨,是发展旺盛的意思,例如:万事亨通。
利,是收获,我们从利字的字形结构也可以看出。一个“禾”字一个“刂”是收割庄稼之象。我们常说的“有利”和“无利”就是指有没有得到收获而言。
贞,是贞藏、安定的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元亨利贞,就是开始、发展、收获、收藏,这是一年四季农作物成长的过程。因此,将元亨利贞解释为四季,还是有些贴谱的。《周易》中的元亨利贞是不是这样的意义?《周易》中的元亨利贞也是基本不脱离文字的固有意义。
我们再从几个卦爻辞,看“贞”字的意义:
《周易》中的一些字词对偶的方式出现,这是《周易》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看以下两句爻辞:
泰 初九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否 初六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
泰否两卦的爻辞仅有“征”和“贞”一字之别。“征”与“贞”的意义,我们判断是对偶的关系。“征”,是动态意义的词,例如:远征;那么“贞”一定就是静态意义的词,是稳定、安静的意思了。
还有前面我们已经例证过的小过卦中有这样一句爻辞
小过 九四 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错误,也没有过失,受到了批评,今后要引以为戒,不要总藏在心里。这里的“永贞”当长时间隐藏讲。
《周易》中还有几处出现了“居贞”和“安贞”这样的词,例如:坤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在“贞”字前面加上“安”和“居”字也是突出了“贞”的稳定、安静的意义。
看来《周易》中的“贞“字的意义还是很明确的,完全不必当占卜或求问讲。
《周易》中出现最多的还是“贞吉”、“贞凶”的字样。同一个“贞”字,为什么可以言“吉”又可以言“凶”呢?这里的“吉”、“凶”是不是占卜出来或求问鬼神的预测结果呢?
《周易》中的“贞吉”有三十五处,“贞凶”有十一处,如果我们正确的理解了这些语句的意思,无论是“贞吉”还是“贞凶”,无一是占卜之辞。例如:
讼 九四 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译:打不赢官司,回去按照君主的命令去做,安分守己才能吉利。
这里的“贞”是安分守己的意思。
师 六五 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战场上发现了敌人,要呼喊鼓舞士气,才是正确的,如果将帅在前面指挥,子弟兵们死气沉沉就要失败。
由此看来,“贞”是表达一种沉静的状态,是吉是凶是取决于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也取决于人为的因素,并不是鬼神的告示。
“贞”可谓一字值千金,正确的理解“贞”字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打破了《周易》是占卜之书的千古定论。《周易》如是,甲骨文不也正是这样吗?唐山居士没有对甲骨文进行过专门研究。甲骨文学者们不仿将“贞”字的真实意思放在甲骨文中看看,是不是通顺。
准确的认识甲骨文,更重要的还是要对甲骨文中的另外一个关键字“卜”字的理解。甲骨文又称卜辞。甲子数与“卜”字的组合,如甲子卜,乙丑卜,是甲骨文的固定体例。甲骨文中的“卜”字是什么意思?它与甲子数组合的这种体例又是表达的是什么?这也许就是甲骨文最核心的东西。
一般来说,卜就是占卜,就是求问鬼神。这也许就是千古不移的定论。《周礼》中就有大卜这样的官名,就是管占卜算卦的人。大卜又叫作卜官。这样卜就是占卜,卜辞就是占卜之辞,应该说是铁板钉钉没有问题的了。
可是,我们又注意到了,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卜官也不是只管占卜这样一件事。《左传》中也有史巫为诸侯占卜的记载。史巫,卜官,史官好象都是同一种职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记史,记事,记时。我们也很难认为在这些工作中占卜就是占首要位置。记史、记时。记事比占卜也许更重要。按照现在的政府的分工,卜官更象一个书记官。那么所谓的卜官,就不必是占卜之官。“卜”的意义应该是更广泛些,有记载、记录,甚至可以有推断、预测等全方位的意义。
在字典上可以查到“卜”字是有灼龟的意思。意思是用烧灼龟壳看裂纹以断吉凶的占卜的方法。而甲骨文还不是这类意义的东西,因为在龟壳上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纹路,而是有确实意义的文字。这就是说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甲骨文中的“卜”就是灼龟壳看纹路断吉凶。更确切的说:“卜”的真实意义就是往甲骨文上刻字。也正是记录、记载等方面的意义。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甲骨文的体例:某某日卜,就是某某日记。这完全是日记体例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简单的认为:甲骨文是大商王朝的日记,是大商王朝历史的真实记录。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辨识甲骨文,但是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有:天气、农事、战争、交往等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谨慎的说:占卜之事可能有之,但它在甲骨文中绝对不是占主要的内容的东西。我们不能认为殷夏时期我们国家已经文明已经发展成熟的时代,巫卜之事会在我们东方文明古国占统治地位。
甲骨文的发现的意义是巨大的。人类的历史是有文字的历史,人类的文明是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如果说结绳记事和仓颉造字是古老的传说,那么甲骨记事、记史则是中华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