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开头的成语有:子孙后代、子虚乌有、子子孙孙、子丑寅卯、子承父业、子继父业等。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子开头的成语:
子不语怪
【拼音】:zǐ bù yǔ guài
【解释】:本指孔子不谈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一类事情。指用以指不谈怪异一类的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示例】:然虽如此,又道是~,且阁过一边。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子承父业
【拼音】:zǐ chéng fù yè
【解释】: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利山和尚》:“僧问:不历僧只获法身,请师直指。师云:子承父业。”
【示例】:现代社会~的现象并不普遍。
【近义词】:子继父业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父子之间
子丑寅卯
【拼音】:zǐ chǒu yín mǎo
【解释】:四个地支。多指事理。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曰:‘如何是十二时?’师曰:‘子丑寅卯。’僧礼拜。师
示颂曰:‘十二时中那事别,子丑寅卯吾今说。若会唯心万法空,释迦、弥勒从兹决 。’”
【示例】:他对此事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近义词】:甲乙丙丁
【语法】:作宾语;多指事理
子罕辞宝
【拼音】:zǐ hǎn cí bǎo
【解释】: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15年》:“宋人得玉,献诸司城子罕,子罕弗收。献玉者曰:……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近义词】:不贪为宝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子继父业
【拼音】:zǐ jì fù yè
【解释】: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近义词】:子承父业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父子之间
子皆豚犬
【拼音】:zǐ jiē tún quǎn
【解释】:豚:小猪。对人称自己儿子的谦词
【出处】:《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子母相权
【拼音】:zǐ mǔ xiāng quán
【解释】:子母:古代称钱币重的为母,轻的为子。比喻轻重并行,维持一定的平衡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货币之重者、大者为母,轻者、小者为子。币轻物贵,推行重币以市贵物,称母权子;币重物轻,推行轻币以市贱物,亦不废重,称之权母。”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子女金帛
【拼音】:zǐ nǚ jīn bó
【解释】:子女:指年轻的男女奴婢。指人民和财物。也泛指财物、财产
【出处】:《宋史·岳飞传》:“金贼所爱,惟子女金帛,志已骄惰。”
【近义词】:子女玉帛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子女玉帛
【拼音】:zǐ nǚ yù bó
【解释】:原指人民与财产。后用以泛指财物、美女。
【出处】:《左传·僖工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他生焉。”
【示例】:于时北海完富,兰利其~,与群盗相应,破其本乡城邑。
★《旧唐书·薛万彻传》
【近义词】:子女金帛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子孙后辈
【拼音】:zǐ sūn hòu bèi
【解释】: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出处】:邓小平《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也包括他们的子孙后辈。”
【近义词】:子孙后代
【语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子子孙孙
子孙后代
【拼音】:zǐ sūn hòu dài
【解释】: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2章:“树活皮,人活脸,他金家的子孙后代都成了众人唾骂的对象!”
【示例】:我们要对~负责。
【近义词】:子子孙孙
【语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子子孙孙
子为父隐
【拼音】:zǐ wéi fù yǐn
【解释】: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出处】:《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示例】:以前,中国人讲究‘~,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 ★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子夏悬鹑
【拼音】:zǐ xià xuán chún
【解释】:鹑:鹑鸟尾秃有如补绽百结。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形容人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安贫乐道。
【出处】:《荀子·大略》:“子夏家贫,衣若悬鹑。”
子孝父慈
【拼音】:zǐ xiào fù cí
【解释】: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尽之理。”
【示例】:~,三分天下,二分归西,民乐安康,军心顺悦。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
子虚乌有
【拼音】:zǐ xū wū yǒu
【解释】: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出处】: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示例】: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之习也。 ★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近义词】:捕风捉影、荒诞不经、海市蜃楼
【反义词】: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虚无
子曰诗云
【拼音】:zǐ yuè shī yún
【解释】: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示例】: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近义词】:诗云子曰
【语法】:作宾语、定语;泛指儒家言论
子子孙孙
【拼音】:zǐ zǐ sūn sūn
【解释】: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的意思。
【出处】:《书·梓材》:“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示例】:造下十大功劳,指望~,世享富贵。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
【近义词】:子孙后代、世世代代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子孙后代
子开头成语 :
子子孙孙、
子虚乌有、
子承父业、
子曰诗云、
子丑寅卯、
子不语怪、
子夏悬鹑、
子孙后辈、
子女玉帛、
子为父隐、
子孙后代、
子母相权、
子继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