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为何没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2025-04-08 05:13: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韦皇后在控制了朝政之后不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做女皇,她的党羽猜到了她的心思,也纷纷劝她效法她的婆婆武则天。于是韦后手下的马屁精都忙活了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上演了,他们说韦皇后是老天爷内定的下一任统治者,是当之无愧的女皇。韦皇后大喜,派他的党羽宗楚客与韦氏侄子韦温、安乐公主害死了傀儡皇帝李重茂,同时为了斩草除根,曾经做过皇帝的李旦及其妹太平公主也被列入黑名单。然而,李旦的儿子李隆基捷足先登,他发现韦皇后党羽将不利于其父,果断的采取措施,带领听命于他的御林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兵变,立刻处死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以及韦氏集团的其他所有成员。武氏的集团这帮人多半是群势利小人,没有什么人才,加上不得人心,所以没有嚣张多久就被彻底消灭了。

打倒韦氏集团后,李隆基扶他父亲唐睿宗李旦复位,李旦跟他的哥哥李显一样,梅开二度,再次登上皇位,同时他也与他的哥哥一样,很快就大权旁落了,或者说他这个皇帝压根儿就是有名无实,其实唐睿宗李旦并不善于玩弄权术,他没有实力打倒韦氏集团,他的复位完全靠的是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自然,新朝廷的实权也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平分秋色,但是这种权力格局注定是不稳定的,迟早都会发生一场激烈的窝里斗。这场姑侄斗法游戏的主角,李隆基跟太平公主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由于她长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谙熟权力的运作和权力斗争的内幕,加上他在性格上也完全接受了母亲的遗传基因,所以这个女人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唐睿宗李旦天性淡泊,他对政治没有兴趣,而帮助他复位的妹妹太平公主深得母亲的真传,所以朝政大事的决断李旦多半听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利用李旦对他的信任,开始大肆抓权,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在重要的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人马,一时权倾朝野。太平公主本人封为万户,他的三个儿子分别被封王,其他儿子均掌握着要害部门的实权。

当时朝中的七个宰相,其中就五个是太平公主的党羽,而御林军很多军官也纷纷表示效忠于她,善于见风使舵的地方大员们也纷纷向她献媚。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不亚于她母亲当年的权势和风光,她有些地方确实很像她母亲武则天,但是武则天只有一个,不可能复制,尽管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亲生女儿,但是她与母亲不过是形似,实际上也她跟母亲也没有可比性,她更多的时候倒像极了韦后。太平公主与她的党羽像当初的韦后及其党羽一样,掌握权力之后就急于享受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大肆敛财,贪婪无度。太平公主掌权不久后就开始圈地占地,把京师长安的良田,都征来为她修庄园,大肆摆谱,她府中的吃穿用度都与皇帝没有什么区别,而侍候她的侍女、奴仆、苍头尽有千人之多。

太平公主虽然逐渐控制朝政,但是尚未做到彻底控制,因为只要她的好侄子李隆基还在,她就觉得自己的地位还是不稳固,因为她也知道,李隆基不是省油的灯。李隆基尽管现在权力还比不上姑姑太平公主,但是将来李隆基会接他父亲的班成为皇帝,逐渐也会掌握主动权。为此她千方百计阻止李隆基成为太子,她变得很维护嫡长制的传统,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有资格当接班人,她不断劝哥哥唐睿宗李旦立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但是李成器一点也不不配合太平公主,他性格像他的父亲一样温和,对险恶的政治斗争心生恐惧,他也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而他的兄弟李隆基十分英雄,又有大功于社稷,所以他坚决不当这个太子。他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不应该拘泥祖法,声泪俱下地劝父亲立贤,力挺弟弟李隆基当太子,加上朝野舆论也多倾向立李隆基为接班人,于是唐睿宗李旦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阻止李隆基当接班人的计划落空后,她并不甘心,她威胁宰相们联合起来废除李隆基的太子地位,但姚崇、宋憬未被太平公主的淫威吓倒,他们坚定的支持李隆基当太子,太平公主也无可奈何,只好暂时作罢。此时李隆基开始反击,他利用自己太子的身份及他的号召力,拉拢朝臣站到自己一边来,李隆基逐渐掌握了主动权,而几年来,唐睿宗李旦在皇位上,历经各种是非斗争,他本来就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他一点也不恋栈,向天下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给儿子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太平公主暗暗着急,他坚决反对李旦退位,但是李旦坚持要退位,她也无可奈何,从此以后她要跟李隆基面对面的斗争。

李隆基登基成了唐玄宗已经是事实了,太平公主无法改变,唐玄宗不是像他父亲那样任意受人摆布的,因此太平公主就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她的优势尽失,已经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她感到巨大的危机,不得不作孤注一掷。她最初的计划是要收买宫人,在李隆基的御膳中下毒,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她又与其党羽干脆发动政变。但是很快又被唐玄宗李隆基知道了,李隆基立刻下旨调动御林军,一举粉碎了太平公主集团兵变,其骨干成员全部被诛杀。太平公主政变失败后,慌忙逃往南山寺庙,但是天下之大没有她的容身之地了,她在绝望中被迫返回京城,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赐死太平公主,同时将太平公主的儿子以及其他余党全部处死。

太平公主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公主了,说出身,他父亲是皇帝(唐高宗李治),母亲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俩哥哥是皇帝(唐中宗唐睿宗)侄子是皇帝(唐玄宗)。这么强大的背景,史上确实少见,那时候被称为“红妆时代”,半个世纪以来,武则天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手握权柄。君临天下。在武则天政权谢幕后,各种政治势力轮番登场,更多的女性纷纷做起了皇帝梦,比如韦皇后为了权利不惜对丈夫痛下杀手。安乐公主,居然大胆提出当“皇太女”,上官婉儿号称“女中宰相”,最后机关算尽,悲惨死去。其中最像武则天的便是女儿太平公主,出身贵于其母,容貌,性格酷像其母,才智能力更是不算逊色。为什么她没有像目前一样尽享九五之尊?答案很简单。

第一、太平公主没有在政治前台表现的机会,只能隐藏在暗处。她参与推翻了一个皇帝(武则天),拥立了俩皇帝(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当过五年的摄政皇太后和二十多年的参政皇后。她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学习政务,如何当好一位皇帝。李治的身体和性格为武则天提供了政治舞台。而太平公主不一样,他再有手段,也仅仅是一位公主。她的权利不是公开的。虽然在唐睿宗时期任何事都要“与太平议否”。历史上往往能撺掇权利的也仅仅是像吕后,武则天,慈禧这样的皇后外戚。

第二、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不如武则天。武则天一生致力于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到处都是她安插的人手。而且武则天经历太宗,高总两朝,深知权术。威信极高,人们已习惯他的统治。而太平公主虽然从武则天晚年参政,但是在唐睿宗时期才达到顶峰,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但是太平公主缺乏基层政治基础。控制力不稳定,当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杀了几位宰相和羽林将军头领后太平公主便束手无策。

第三、太平公主的对手太强大,李治死后,武则天的对手主要是自己的子女。在儒家治国的唐朝,母亲的名份就略胜一筹。而唐中宗和唐睿宗俩人政治才能平庸(一个怕老婆,一个怕儿子),根本不足是老谋深算武则天的对手。但是太平公主的对手侄子李隆基就不同了。唐玄宗不仅仅是在唐朝哪怕是中国历史上也是数得上的英主。

第四、太平公主综合素质不如武则天,俩人对钱财的态度不同,武则天比较节约,为了穿裙子只穿七个褶的裙子。而太平公主爱财如命,凡是长安附近的好位置都是她的产业。“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从长安城到终南山找不到一块属于别人的产业。这样的态度,对自身的政治形象不好,时间久了,百姓的仇富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不买他的账。

太平公主的逝去标志着唐朝的红颜绝唱,大唐王朝也走出了历史的瓶颈,迎来了锦绣天地,满目才俊的开元盛世。太平公主的遗憾和牺牲也许能给我们后世留下很多启示吧。

回答2:

武则天虽然是历史是了不起的女主,她的政绩与心胸都不输于男人。可惜武则天最终也被封建社会思想影响,她有想过传位给自己的侄子们与儿子们,但是就是始终就没有想过传位给自己的女儿。就这样太平公主在武皇去世后,失去了一次最名正言顺走向帝位的机会。

武则天开创了唐朝女人当政的先例,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女人的地位。武则天对于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更是寄予厚望,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带她上朝听政。当然不是说武则天有意培养女儿成为帝国的继承人,但是确实提供了天平公主自小参与国家朝政的机会。

武则天死后,是唐中宗李显继位。这个帝王喜欢炼丹却不问政事。武皇提高了女人地位的同时,也刺激了女人想做女主的欲望。李显的皇后韦氏便不甘于只做皇后,她也想效仿武皇,于是她便联合武三思发生政变。就连当时安乐公主都想做皇太女,成为大唐帝国的接班人。不过这场政变最终被唐玄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平息。

太平公主因为平息政变又拥护李旦做帝王,后来她的地位很高。作为帝王的妹妹,她也佷被李旦看重,且频繁参与政事。可是当时的大唐经过武皇再到韦后,大唐皇室对于女人掌权已经没有太大好感度了。再加上当时李唐皇室有李隆基这么一个出色的后人,智谋与治国能力都不输于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在与李隆基争夺权力的斗争中最终失败。不是太平公主能力不及李隆基,只是她生不逢时。如果没有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优秀的后生,也许太平公主就可以成为当时大唐帝国的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