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骄傲地回答,我当然觉得自己有真正的朋友。
我们俩女孩是在高一认识的,当时我们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同一个学习小组,平常就是上课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会有接触。后来组内调座位,我们俩竟然奇迹般地做了同桌。
在高三那一年,我们俩经常是互相鼓励,互相打气。清楚记得临近高考时候的某一天,她神秘地向我展示一袋美食,那是她爸爸炸的小鱼干,对于两周回家一次的高三生来说真的是珍品啊!
当时我一个扭头看向她,她一直在面带笑容地看着我,自己的小鱼干吃的很少。我问她咋不吃啊,她回答说感觉现在是最轻松的时候了,最好的朋友在身边,好吃的在眼前。听到这话,真的觉得高三的苦都被融化了。
自己真正的朋友彼此都是真心相待的,关系十分密切却又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关系熟络又能把握彼此的底线。
去年是我们认识的第7年,正好又是大家刚刚毕业的时候。当天是她的生日,我一下班就立马订了蛋糕,为了避免我去的时候她不在家的尴尬情况,提前给她发了条微信消息,这个傻子还不相信。我从南三环到西四环花费了一段时间,当时到了小区楼下,她马上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熊抱。
虽然我们俩大学不在一起,但是毕业之后我回到了老家工作,感情真的是没话说。那天晚上我们聊天聊到很晚,当然第二天我们上班都迟到了。
希望我们都可以拥有真正的朋友,毕竟世界这么美好,需要有人共同欣赏呀!
对于友情的发展和态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友情可有可无,有的人则认为友情是生活必需品,心理学上认为,友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维系和体验,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失败、低配的,如何理解呢?
心理学伊始探讨的就是人的原始本性和社会性问题,心理学专家一再强调,人的价值界定和工程界定不是金钱,而是要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所以,社会性是人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社会性通俗的来讲就是人融入社会的粘合度,泛泛地说就是人和别人交往的过程,而交朋友则是个体社会性的微小缩影。
但从人性本性和社会性而言,人是需要朋友的,并且,我们一般会有三种类型的朋友,第一种感情最为深厚,一般是情感联系紧密、可以交心的人。第二种是淡泊如水、细水长流的人,第三种则是点头之交,你可以去查看一下你的朋友圈,是否包含了这三种人呢?
朋友的多寡与质量
有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随着朋友圈的流行,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朋友圈子似乎变大了,关系也拉近了。但是,每当遇到困难,想要向人倾诉的时候,你会发现,搜遍了整个朋友圈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互诉衷肠的人,最后,你不得不默默把委屈咽了下去。那么,朋友到底是应该多还是应该少呢?也许,在你素日无事的时候,发了一条无关紧要的动态,会引来很多“好朋友”的点赞和评论,你也确实在这种点赞和评论中获得了很多肯定和快感,以及一种自己交际广泛的错觉,但是,当你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朋友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朋友的数量多寡真的不重要,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的三观契合度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好坏,只要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会进行下意识的筛选,选择那些和自己三观接近的人。
古往今来,这种价值观一直存在,在古代,名媛望族是绝对不会和寒门士子来往的。只有价值观和认知相同的人才有共同的目的和追求,也更能了解彼此。这应该就可以判断自己自己有没有真正的朋友啦!
希望有这样真正的朋友,但很遗憾,好像不曾拥有过。
朋友,不管你寂寞还是悲伤,都愿意陪你,你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朋友相处是相互认可、相互欣赏,对方的优点,长处都会印在你脑海,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是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能办到的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的朋友,大多处于学生时期,因为那时我们很单纯,友谊间存在的只是一种心的交流。
其实我觉得自己确实有一些真正的朋友,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朋友对我来说,他们经常给予我帮助,所以说在生活当中我也特别感谢他们,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会让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人,交集才会有更多快乐所在
我有真正的朋友啊,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是,不管多久没有联系,只要一联系就是嘘寒问暖,而且一点都不做作,有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