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之所以死于儿子手中,主要是因为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优柔寡断,他的感情在两个宠爱过的夫人和两个儿子之间来回摇摆,最终导致大儿子铤而走险,二儿子被迫做出了围困父亲,让其活活饿死的人间惨剧。
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是赵肃侯的儿子,他年少继位,继位的第十九年,冲破重重阻碍,开始胡服骑射变革,使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强国,赵武灵王继位的第三年取了韩国的女子为夫人,韩夫人生下公子章,被立为太子,后来赵武灵王十六年,他做了个梦,梦中有个美女在鼓琴唱歌,他的臣子吴广听到赵武灵王的这个梦,就把自己的大女儿吴娃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吴娃很受赵武灵王的宠爱,几年后又生下了公子何,赵武灵王于是立吴娃为皇后,废掉了原来的太子章,立公子何为太子。
赵武灵王二十五年深受赵武灵王宠爱的吴娃病亡,两年后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了年少的公子何,自号为主父,准备让儿子何管理国政,自己也专门加强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活动。
赵王何执政四年,赵国群臣朝见,赵武灵王看到自己的大儿子公子章跪拜他的弟弟,公子章显得非常可怜,赵武灵王因为自己宠爱吴娃而废除大儿子的太子之位原本就心怀愧疚,看到这一幕很不忍心,于是就找到三朝元老肥义商量,想把赵国一分为二,把代地分给大儿子让他做代王,他的这种提议遭到了肥义的反对而没能执行,但是这种态度却引起了赵王和的警惕,同时也激发了公子章的野心。
公元295年,赵王何随着武灵王到沙丘巡游,父子住在不同的行宫,公子章假借赵武灵王的命令让赵王何到赵武灵王的行宫,准备半路截杀赵王何,这时候赵王已经在位四年,已经是赵国名正言顺的国君,身边也有了忠于他的臣属,他对哥哥的异心早有防备,公子章的计划败露,军队被击败,他逃到父亲的行宫寻求庇护,忠于赵王何的大将李兑和公子成,包围了赵武灵王行宫,杀死了公子章,一直围困赵武灵王三个月,英才雄主赵武灵王无法冲出,被活活饿死于沙丘。
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首都邯郸。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历史学家翦伯赞有《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一诗: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关于赵武灵王,《史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武灵王本来早就立了长子章作为太子,后来,却因为沉迷于吴娃的美色,便迅速废掉了太子章,转而立吴娃所生子赵何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一心想把他培养成真正的统治者,于是,便自觉地退到了政治舞台的后方,专心赵国的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以此,来辅助赵惠文王,并将自己称为“主父”。
后来,由于长子章立了功,他便被封为代安阳君。公子章毕竟曾是钦定的太子,再加上,又立了功劳,于是,对赵惠文王越发鄙夷,主父就下令让名师田不礼作为了太子章的老师。而公子成同样身为赵武灵王的儿子,他时刻注视着权力的变化,其朋友李兑曾费尽心思,旁敲侧击地劝过赵惠文王的相国肥义。
他说:“如今公子章对于王位继承的欲望深不可测,公子章与田不礼两人又都是残忍阴险之辈,他们若是真的造反成功,那么,灾祸可就要殃及你我了。”李兑苦口婆心地劝肥义赶紧对面宣称自己身体抱恙,好及时脱身,但肥义不屑一顾。赵惠文王四年之时,群臣朝见,安阳君章也来朝。主父听朝,他在暗中细细观察着群臣的一举一动。
当他看到长子章在弟弟的命令之下唯命是从时,内心很同情长子章。当然,这也从侧面展示了长子章的表演天分。
一天,主父与赵惠文王一同出游,晚上住下的时候,两人不在同一个宫中。公子章便唆使田不礼作乱,假冒主父令召见赵惠文王。肥义没有什么心计,慌忙中就进去了,结果被残忍杀害;但是,赵惠文王成功逃脱。公子成与李兑听到这个消息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兵赶到,包围了公子章,一举歼灭党贼田不礼等人。
公子章想逃跑,公子成与李兑一起将他在主父宫围堵住,然后杀了他。宫中之人都争先恐后地逃出了宫,但不允许主父出来,赵武灵王最终是被活活饿死的。此后,仍是赵惠文王当政,但却是公子成为相,号平安君,李兑为司寇,实为成、兑执掌赵国政权,史称“沙丘之变”。历史上,对于此次政变,有诗云: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杯。
本籍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申恨,主父雄心宫里愁。
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其实,我们有必要弄清清楚,主父、公子章、公子成、公子何他们四个人之间的关系。赵武灵王其实是这场内战的导火线,按照本来长子接班的常规,公子章被立为太子无可非议;但是,就因为他喜欢的女人是吴娃,就要更换继承人,将太子之位转交给公子何,这也太过于草率了。统治者如此优柔寡断,说话没个准信,这样下去,怕也是保不住国家了。
公子章狂妄大胆地假传父亲的命令,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想要夺取政权,肥义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赵惠文王。公子章本以为王位唾手可得了,谁知公子成就在他的身后紧紧地盯着他,就这样,公子章的政变刚一开始就要向世人说再见了。
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公子成这个人物。
他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太子这个身份就注定与他无缘,再说他的母亲也不得宠,自然不可能受到父亲的宠爱,他便只能逼迫自己自立自强。他当然问过自己:为什么那么多人围着哥哥、弟弟转,自己却受到冷落呢?为什么弟弟都能被立为太子,自己就什么都没有呢?
他分析问题是最透彻的,他早就料到公子章与田不礼实属奸邪小人,便早早地派人提醒。结果,事情还真如他所料想般发展了下午,所以,他才能在赵惠文王生死命悬一线之际,用最快的速度拯救了他的性命。
这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的:公子成将父亲饿死,对于他来说有什么好处吗?
事实上,这也是公子成的自保措施,他担心事后主父掉过头来将自己杀死,于是,就干脆先发制人杀了父亲。
公子成隔岸观火,心里如明镜般地知道,生在皇室,想要出人头地,就要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还好公子成一直保持着独立的思维方式,他没有被舆论所牵制住自己的行为,靠自己胆识与能力,赢得了赵国的统治权。
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没有过多谈及公子章,而是嘲笑了主父的始乱终弃与见风使舵。
从这一段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几千年,在皇室极大的名利与权势的诱惑下,亲情其实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对于继承权问题,父子、兄弟就可以轻易地反目成仇产生一场场恶战,这是邪恶与残酷的交织,却也是现实与虚无的产物。
参考资料:
【《史记》、《沙丘之变》】
因为他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之后却想着自己再去当君王,可他儿子不愿意放手权力,联络着臣子把赵武灵王困在沙丘之地活活饿死了,真的是可惜了。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君主,他实行了胡服骑射才让赵国强盛了起来,赵武灵王早就立了公子章为太子,但后来因为宠兴的爱妃而废掉太子转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后来太子章发动叛乱想杀死太子,结果被公子华所杀救了太子,而赵武灵王被公子华堵在行宫之中活活饿死
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君王的权力争夺,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他竟然分国而治。再结合其他的一些事情,反应他对外治国有方,对内治家和自己不行。所有有强势的时候,老了控不住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