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流亡途中到了一处人烟罕至的地方,当时是又累又饿,当时的随从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吃的东西。正当打击焦急的时候,随从介子推走到偏僻的地方,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儿,煮了汤给晋公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但却忘记了介子推。很多人都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当面讨赏。但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后来就收拾了行装,和母亲到绵山隐居了。
后来晋文公听说之后十分羞愧,就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那是当时介子推已经搬去绵山隐居了。因为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盛,找到介子推十分不容易。就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后来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在一颗老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还有他的母亲,不过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是恸哭一场。在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然后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关于清明节有一个传说: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父母亲的墓上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能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地攥在手上,然后向上填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便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