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TTI还可以从scheduling的角度理解。
先从WCDMA来说,最早的版本中TTI有10ms、20ms等,不过此时还没有共享信道(shared channel)的概念,只有专有信道(dedicated channel)。R5引入HSPA后,开始有共享信道的概念。所谓共享就是多个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该信道。调度器(scheduler)在每个TTI就要根据用户的信道质量来决定调度哪些用户,为他们分配多少资源(如功率、码等)。为了更好的匹配信道变化,HSPA引入了2ms TTI,即每TTI(或者说每2ms)scheduler做一次用户调度。
回到LTE,LTE的PDSCH/PUSCH都是共享信道,且TTI定义为1ms,即为1个子帧(subframe)的长度。就是说eNB每TTI(或者说每1ms)做一次用户调度。
当然TTI既然叫做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调度用户的数据应在每TTI内发送。举个例子,R5 HSDPA协议规定最大TBS为27952bits,所以HSDPA峰值速率为:27952 bits / 2ms=13.976Mbps;R8 LTE协议规定50RB时最大TBS为36696bits,所以LTE 10M带宽2*2 MIMO峰值为:36696*2 bits / 1ms = 73.392Mbps。
至于LTE中为什么又将每个子帧(subframe)分成2个时隙(slot),主要原因是RB(resource block)定义为0.5ms*180KHz,而协议中有规定了2中RB映射方案(RB mapping):Localized RB映射和Distributed RB映射,即PRB和VRB的概念。
不要将子帧、时隙和TTI的概念混在一起了。
如果只考虑PDSCH,20M带宽100个RB,如果每个用户只分配一个RB,理论上最多可以调度100个用户。但是,我们还要考虑PDCCH资源,20M带宽最多可用CCE资源83个(和Ng有关,略有出入),按所有PDCCH都只用1个CCE的极限计算,实际上一个TTI最多也只能调度八十几个用户(最新协议出现了ePDCCH,因此可以超过这个限制了,不过ePDCCH会抢占PDSCH的RB,仍然不可能达到100个)。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产品不可能这么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