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士一世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异同

2025-04-03 18:06:0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 大流士与秦始皇之比较
大流士与秦始皇政治思想及实践比较研究
————兼论波斯帝国延祚和秦帝国速亡之原因

内容摘要:大流士与秦始皇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核都是大一统思想和专制主义,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也很相似。但在为政方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表现出巨大差异:大流士对被征服地区的政治控制较为宽松、经济剥削较为适度、文化政策比较宽容;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则政治统治走向极端专制独裁、经济贪欲恶性膨胀、思想文化统得过死。两人不同的政治实践是导致波斯帝国延祚和秦帝国速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大流士 秦始皇 政治思想 政治实践 比较
公元前1000年代中后期,波斯帝国与秦帝国相继兴起于亚洲大陆两端。论者普遍认为,波斯帝国是一个靠强力建立的松散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秦之统一中国则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而在事实上,松散的军政联合体——波斯帝国竟延存了220年之久(前550-前330年);顺时而立的秦帝国却只存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前221年-前206年)。原因何在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帝国的创建者——大流士一世与秦始皇的政治思想及实践进行比较来解释上述现象。



作为一代统一帝国的专制君主,大流士一世与秦始皇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大一统思想和专制主义。其所作所为都是围绕此核心来进行的。
大流士与秦始皇皆生逢乱世。大流士践位前,大一统的波斯帝国已初具规模。但在前522年,波斯本土发生高墨塔政变,被征服地区相机而动,帝国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秦始皇上台前,中国正处在战国末期。统一虽是当时的历史大趋势,但由谁来完成统一伟业,各国间并未达成共识。因此,为了争统一,七国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从总体而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出现的也是一种混乱不休的局面。
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摆在大流士、秦始皇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结束分裂割据,恢复统治秩序,实现统一。而完成这些任务的思想根基就是他们的大一统思想。
波斯帝国之前,西亚曾出现过一系列统一帝国和专制君主,他们已具备了大一统思想的雏形,其代表人物就是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法典》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在序言中,他自称为“万王之最强大者”、“众王之统治者”、“四方的庇护者”、“众王之首”,俨然以天下四方的至高统治者自居,言明要“建立一个其根基与天地共始终的不朽王国” 。最后,汉谟拉比终于用35年的时间统一了两河流域,创建了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国家,实现了其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大流士一世继承并发展了汉谟拉比的上述思想。他“把自己想象为整个文明世界的统治者,认为自己负有使命,要统一这个世界” 。即位前,大流士不能容忍高墨塔对帝国的破坏和统一帝国的分裂,联合6名波斯贵族青年诛杀高墨塔并恢复了波斯强国旧观;即位后又进一步东征西讨,“19战,俘9王” ,把波斯帝国的版图扩而广之;在其晚年则梦想建立一个“从日出处到日落处”的帝国,不能容忍希腊独立城邦(“日落处”)的存在而发动了两次侵略希腊的战争,使波斯帝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世界性大帝国,“世界史从此进入了大帝国时代” 。大流士自称是“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波斯之王、各省之王” ,是“整大陆之王” 。即是说,他是王中之王,是整个世界的皇帝。当时,人们也称他为“从日出处到日落处一切人的统治者,是大海两岸、沙漠两边、山脉与平原的统治者”。前苏联史学家阿甫基耶夫把这些提法称之为“新的思想形式,这些思想形式的目的乃是为波斯王对世界统治权的要求作辩护”。
秦帝国形成前,中国已出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和大一统理论的雏形。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西周松散统一的思想基础。进入春秋战国,周天子式微了,松散的统一演变成诸侯混战,但大一统思想仍然存在。当时的君主及一些思想家和游说之士曾不断谈到统一问题,用他们的语言来说,叫做“霸业”、“一天下”、“定于一”、“兼天下”、“尽亡天下”、“崐并诸侯”、“称帝而治”、“跨海内制诸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天下为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