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7年2月2日,东电公布对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拍摄到的图像。结果显示,内部空间辐射量推算为最大每小时530希沃特。
本月底,日本政府将举行听证会,将讨论以对人体影响最小的方法对第一核电站持续积聚的含氚水进行处理。不过,对于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质几乎从未被讨论。
有意见指出,可能性较大的是采取排放入海的处理方法。在这种设想下,稀释含氚水后排放,残留放射性物质也将被稀释到标准值以下。
不过,文章称,此举必须对以担忧形象受损的当地渔业人员作出细致的解释。
东电表示,2017年使用“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净化后的测定结果显示,半衰期约1570万年的“碘129”为每升最大62.2贝克勒,大大超出9贝克勒的法定标准。
此外,半衰期约370天的“钌106”最大为92.5贝克勒(标准值100贝克勒),半衰期约21.1万年的“锝99”最大为59.0贝克勒(标准值1000贝克勒)。
此前,还有过ALPS导入初期在净化性能不稳定情况下运转的时期,有意见认为当时的活度会更高,但东电则称“没有详细统计”。
截至8月,保管的含氚水将达到约92万吨,但东电对约680个储罐的放射性活度只表示“没有调查”。
对于含氚水的处理方法,政府工作小组梳理了排放入海、注入地层等5个选项。
探讨形象受损问题等的政府的小委员会上,正在研究甄选处理方法,展示了排放入海和排入大气具有社会性影响持续期间比较短等优点。
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委员长更田丰志称作为“唯一方法”,要求排放入海。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