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还是耗不起,为何日本在诺门坎战役惨败后选择了偃旗息鼓?

2025-04-09 09:26:1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因为当时日本低估了苏联军队,认为苏联军队还是30多年前入俄战争中不堪一击的沙俄军队。因为轻敌,所以导致了日军对于苏联军队的认识不足。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保证了苏联的战斗力。而日本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是他的装备毕竟没有苏联那么齐全,再加上苏联的补给比日本多很多。所以日本选择放弃而且再往北边再继续前进,没有任何的意义。

诺门罕战役之所以败得那么惨,在于关东军始终将苏军看做30多年前日俄战争中不堪一击的沙俄军队,并且根据苏军补给线漫长的特点断定苏军难以取胜。但此时的苏联,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综合国力早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而且苏联为了彻底让日本对北上死心,在诺门罕战役中对日本进行了特殊关照。

虽然此时苏联的大清洗尚未结束,苏军战斗力堪忧,但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保证了战斗力,说难听点,就是用炮弹砸,也能把日军砸死。整个战役期间,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是真正的富裕仗。

而关东军就显得可怜了,主力23师团是刚组建不久的一个边境警备师团,属三流部队,装备的火炮等主战武器都来自第五师团的淘汰装备,战役期间消耗物资只有2000吨左右。正是这巨大的消耗对比,使得日本充分认识到,自己虽然很能打,但毕竟耗不起。

日本的北上或者南下,说白了都是为了石油,而当时的石油产地,一在中亚的里海沿岸,而在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尤其是荷属东印度群岛。如果日本北上成功,首先面临的不是消灭苏军或者占领远东,而是如何千里迢迢将石油从中亚运到日本,虽说日本缺乏战略家,但这种小学数学就能算出来的东西,日本不可能不知道这有多么得不偿失。相比之下,南下获取石油更加可行。所以,让日本最终止步的,是距离而不是苏军。

回答2:

因为在当时的战争中,日本人低估了苏联军队的实力,认为苏联就跟之前的入俄战争一样不堪一击。

回答3:

因为日本虽然军事能力很强,但他的装备没有苏联那么强大,日本自治是对抗不了苏联,所以没有再继续前进!

回答4:

在一定意义上说,打仗就是打后勤。苏联革命后,工业增长速度在欧洲居首,苏联早已不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沙俄,在日本轻敌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