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苏轼苏辙的兄弟情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2025-04-10 08:31:2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出生于1037年的苏轼,大苏辙(生于1039年)2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称"颖滨遗老"。

父亲苏洵给他们兄弟俩取名中就已暗藏深意:轼,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辙,马车辗过留下的车轮印。意在希望直爽的兄长苏轼与低调的弟弟苏辙相互扶持,才能免去灾祸。

苏轼苏辙兄弟俩做到了,的确也没辜负父亲拳拳之爱。他们一生始终相持相依,创下了文学史上手足之情的光辉典范。

儿时,"风神俊秀、芝兰同芳"的兄弟俩就相携互助。苏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史载可考:"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苏辙言,"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苏轼亦云,"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可见,那时,苏轼苏辙兄弟俩就已奠定兄弟加师友的感情基础。

扩展资料

在“乌台诗案”中休戚与共

发生于1079年的"乌台诗案",哥哥苏轼时任湖州知府,因"恃才傲物"被人指控在诗句里愚弄讥讽朝政,御史台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逮捕苏轼。

弟弟苏辙第一时间得知,冒着被说成是通风报信的危险,即刻休书派人快马加鞭告之苏轼,要他有心理准备,不必担心家小安全,他自会全力照顾。同时,又连夜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愿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苏轼性命。

苏轼被捕入狱后,误以为"今生此命休矣",即写下绝命诗《狱中寄子由》。

宋神宗被他们俩手足深情感动,兼之太后及重臣王安石等求情,便免去苏轼死罪,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辙也由河南任上贬去江西,在江西安顿好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后,又护送苏轼一家老小到黄州。

苏轼蒙冤"乌台诗案"后的困境,全靠苏辙忙前忙后休戚与共地帮衬,甚至不惜被连累(事实上,苏辙大受牵连),苏轼才得以抗住"狂风暴雨"。

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弟弟苏辙全情全心的付出,哥哥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与伟才得以完美绽放出来。

回答2:

标题 苏轼苏辙的兄弟情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