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由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只有油聚集的称油藏,只有天然气聚集的称气藏。油气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时,称工业性油气藏,否则称非工业性油气藏。工业性和非工业性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及工艺技术水平。
油气藏按圈闭的成因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1)构造油气藏,包括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和岩体刺穿油气藏;(2)地层油气藏,包括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3)岩性油气藏、包括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4)水动力油气藏,包括构造鼻型水动力油气藏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5)复合油气藏,包括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除上述分类外,还有过去流传较广的布罗德分类。根据储层的形态,把油气藏分为:(1)层状油气藏, 包括背斜穹隆油气藏和遮挡油气藏;(2)块状油气藏,包括构造突起油气藏、侵蚀突起油气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气藏;(3)不规则油气藏,包括在正常沉积岩中的透镜体油气藏、在古地形凹处的砂岩体油气藏、在孔隙度和渗透率增高地带中的油气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气藏。
形成油气藏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备有效的圈闭;具备必要的保存条件。
油气藏的破坏主要是由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作用首先破坏圈闭的严密性,引起油气逃逸或遭受氧化和水力冲刷,使油气藏部分或全部被破坏。原生油气藏破坏后,也可能形成次生油气藏。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作用也能使油气藏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