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西苑公园得名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太谷西苑公园得名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2025-04-06 15:57: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晋襄公六年(前622),晋大夫处父受封阳地为其食邑(500户),称阳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前221),置阳邑县,县治设在阳处父食邑,即今阳邑村。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县治迁至白塔村,历时798年,阳邑始终为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宋代末年,阳邑故城尚为一座普通的城堡。以夫子阁为上东门,财神阁为下东门,西阁为上西门,白衣阁为南门,南寨则为屯兵之处。
明代,阳邑故城作为直通直隶顺德府驿道的重要市镇,商贸逐步繁荣。明景泰元年及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故城城池屡有增修、扩建,逐步形成以夫子阁为中心的十字大街。南为桥儿坡街,直通南门、南寨,长600余米;北门巷长300余米,直通北门。城北增修阳虎门,形成十二个厂街、柳沟巷、刀儿巷、宁寿街等街巷;西门外增修庙后头街、杨路巷;夫子阁以东延长400米,建半道街并新建上东门;财神阁向东北延长建大街并修建正东门。居民住宅向东南拓展,形成长寿街、南沟、贾巷、白家巷、石头巷、二成三巷等古巷。
清代,阳邑故城愈加繁华鼎盛。乾隆年间,改城门为阁门,上建神阁供奉诸神,下修门洞人行车往,形制华丽。乾隆六十年《太谷县志》称阳邑故城:“昔之烽燧相闻,军书旁午者,今皆变而为农桑衣食商贾贸迁之地。”咸丰年间,阳邑故城再一次大修扩展,成为城墙高耸环绕,城门青砖石砌、门额刻石题字,民居、商铺、阁楼林立,庙宇、祠堂香火旺盛,人来车往的商贸、文化发达兴盛地域之一。
民国年间,由于商业衰败,战乱频仍,阳邑故城城墙及大部分楼阁庙宇被严重损坏、拆毁。20世纪50年代,北门附近城墙仅有少量颓垣残留,70年代在此批盖民房,今已遗址无存。
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县治西迁白塔村后,开始修筑城池。四周筑土城墙,“周围十二里,高一丈八尺,池阔一丈”(明万历《太谷县志》)。城墙外四周掘宽3.3米,深1.67米护城河。至明景泰元年(1450),城池南面淤泥壅塞,城墙严重损坏。同年,重修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城墙增筑至8.3米,以砖砌门,上建重楼。楼额依东、西、南、北,分别称长春、望汾、凤仪、眺燕,四门同序名长乐、登丰、永康、拱辰。次年,在城墙四角建角楼。明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犯县城,城墙颓坏,重加修筑。将东、北二门修为瓮城,西、南二门建为重门,四面各筑敌台6座,台上建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增筑四面敌台。明隆庆二年(1568),改南门为瓮城,易门额,东为宾阳,南称丽正,西、北仍旧。明万历四年(1576),改砌砖城。城基垒石1.67米,自基至碟砌砖。基宽14米,高12.5米。重修四角敌楼和四门城楼,建警铺计56座。以砖砌碟道,里侧加回垣。城外复修护城堤,沿堤植柳,“环视三晋属邑,其城池之深峻无有如太谷者”(明万历《太谷县志》)。
洛阳西苑公园原名植物园,西苑公园始建于五十年代末,初建为苗圃,一九六二年定名植物园。主要景点于八十年代初建成并对外开放。后因其地处隋炀帝西苑遗址内,故更名西苑公园。西苑公园坐落在洛阳市南昌路与九都西路交汇处、隋炀帝于公元605年所建的"西苑"遗址上,故后来更名为西苑公园。西苑公园进门即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石刻,占地220亩,是一座以栽培名贵植物为主体,兼有游园性质的古典式公园。现在周围都是高楼,难得的城市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