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 “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
古代人类在艰难的生活和生产中,与自然现象作斗争而产生飞行的渴望。翱翔的鹰、扑翼飞行的鸟和昆虫,甚至天空飘浮的云,都足以引起人们对飞行的幻想,古代种种美丽的飞行神话传说也就由此产生。这些飞行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古代人类社会文化,也孕育了后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在众多的古代飞行神话传说中,以中国、古希腊、埃及、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的最为著名,而且流传最广,有的流传于口头,有的记载于典籍,有的还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中的天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银河的起源》中的银河,是古代人民对宇宙的生动想象和艺术加工。中国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幻想(见彩图)。有关《嫦娥奔月》的记载, 初见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前87年)的著作《淮南子·览冥训》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也绘有嫦娥奔月图,足见这个神话故事至少在公元前 200多年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古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父子插翅逃亡,中国春秋时代萧史弄玉乘龙跨凤双双成仙飞去的故事,是人类升空愿望的生动反映,而古代人类对于升空飞行的方法和途径则又有不同的设想和探索。
对风力的认识和应用在中国已有4000年的历史,而凭借风力飞行的设想,在公元前就已有记载,中国战国时代庄周《逍遥游》中的“列子御风”,古叙利亚人幻想月球上的士兵靠宽大的衬衣升空作战,都表达了古代人类对空气动力作用的朴素认识。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飞车、古希腊神话中墨丘利的带翅凉鞋、古条顿传说中魏兰的飞行马甲以及阿拉伯神话中的波斯飞毯等等,进一步表达了人类对利用器械飞行的向往。
飞行理想最初萌发于表象的感性认识,以后逐步上升为理想,理想则产生行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的工匠鲁班善制木鸟和西汉王莽时代的飞人试验都说明了这个规律。在欧洲,随着自然科学的逐步形成,中世纪后各种飞行设想不断出现,如耶稣会教士F.德·拉那根据阿基米得原理,设想出用4个中空的薄壳铜球产生浮力,下面的吊筐内装人,配以帆桨飞行,这已接近古代飞行技艺的程度。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努力,终于使幻想成为现实,1783年法国J.F.P.罗齐埃和M.达尔朗德乘气球升空,是人类征服天空的开始;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1969年的“阿波罗”工程使人类登月的幻想最终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