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卷记载,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同时还有了习射机构-“序”。夏之大学称“序”。《孟子》云:“序者,射也”。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并有所发展,亦有专人从事习射的管理工作。《礼记·王制》云:“耆老皆朝於痒,元日,习射上功”。说明当时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到了汉代,随着铁制器械的发展,青铜箭镞逐渐地向铁箭镞发展。射箭运动除了在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射法,就包括《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等有八种六十九篇之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从唐代到宋代,整个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提高了整个射箭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退出去了,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
射,是六艺之一,但主要是当面口传心授为主,比如古代射手,后羿,蓬蒙,这些都是没法写在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