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风俗:
60岁被人们称为“花甲”。孔子的《论语》曾写:“六十而耳顺。”所以60岁的老年人,又常称为“耳顺之年”。
70岁被人称为“古稀之年”。它源于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又称“杖国之年”。
80岁被人们称为“耋”,80岁以上称为“髦”。80~90岁的老年人,称为“髦耋之年”,给这个年龄段的老人祝寿,常常送一幅“猫戏蝴蝶画”,猫是“髦”的谐音,蝶是“耋”的谐音,是恭祝老人长寿的意思。80岁,也称为“杖朝之年”。88岁,称为“米寿”,这是因为“米”字可以分成8份。
90岁被人称为“九秩”、“九龄”、“眉寿”等。所谓“眉寿”,是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长,也是老年人长寿地特征。99岁称为“白寿”,国为“百”字。所以,称99岁大寿为“白寿”。
我国民间通常说来,从60岁开始,过生日叫“做寿”,在每逢整十年之前的九,69、79、89、99岁生日时,则要过大寿。民间习俗有“贺九不贺十”的说法。操办大寿,寿礼、寿俗更加丰富多彩,如寿堂、寿樟、寿联、寿文、寿烛、寿桃、寿面、寿酒等等,一应俱全,洋溢着浓郁的“寿”文化传统色彩。
老年人庆寿风俗
为老年人操办寿宴,无论宴席丰盛与否,均少不了面条,特称为“长寿面”。面条越长越好,其含意是祝福寿命很长。老人吃一碗长寿面后,如果还想吃的话,亲人要给老人加面条,称为“添寿”。在寿宴上,还要给老人入敬寿酒,谐音“寿久”,有祝福长寿的美意。
另外,民间还有敬“寿桃”的习惯,如果一时无法购买鲜桃,就用米粉制成桃子形状,它也是祝寿的吉祥物。女儿去娘家为亲人祝寿,往往送8个寿桃,象征“八仙庆寿”,也有的地方习俗是送9个,象征“长久”。
中国人用字十分讲究字意。有趣的是,人从生到死,均有“寿”字组成的词相伴。例如:在出生时,有寿诞、寿辰等;祝愿活得生日时,有寿桃、寿酒、寿面等;为老人祝寿时,有寿诗、寿联、寿面等方面的内容;人“走”的,又称为寿终、寿寝。
祝寿的吉祥语很多,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如南山之寿、寿比南山、福海寿山、万寿无疆、长命百岁、长命富贵、与天地同寿、福寿安宁、寿到三松、延年益寿等等到。
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古朴、凝重,既注重理念的作用,又注重实践的功效,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养生认识的深刻,越来越多的人将踏入长寿的行列,成为“老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