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读yǐ,汉语一级字,同“已”,终止。原句:横戌点戍戊中空,已半未满不出己。
巳,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巳”字有两种字形,其第一种甲骨文字形是婴儿形状,演变出其第一种金文字形,与其像尚未成形婴儿的第二种甲骨文字形演变出其第二种金文字形,由此演变出战国文字中的“巳”字和小篆中的“巳”字,其小篆字形经过隶书字形后楷书写作“巳”。
在字义上,“巳”字的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今作‘祀’”,引申指“后嗣”,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等。
扩展资料:
巳的另一个读音sì,解释为:
1、动词,起。出自房玄龄等《晋书·乐志上》: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
2、胎儿。出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孺子为儿,襁褓为子,方生顺出为𡿮,未出生在腹为巳。
3、后嗣。出自顾野王《玉篇》:巳,嗣也。
4、大概是一种求子之祭,今作“祀”。出自《周易·损卦》: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5、十二地支的第六位。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大荒落”;指农历四月,司马迁《史记·律书》:四月也……其于十二子为巳。 。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日,《左传·隐公五年》: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用以纪时,即早上九点至十一点。《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6、指十二生肖中的“蛇”,王充《论衡·物势》:巳,火也,其禽蛇也。
7、“上巳节”的省称,陆机《三月三日》: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