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编辑本段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
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
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 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
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并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长城现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 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 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 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 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302559.html?fr=q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