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尘世中人,自不免俗,一心一意读情感。
切透皮肤,是血管。有人读书总喜欢深入到文字背后去看个究竟,其实大可不必,正如一处风景,既然感染于雄浑,何必去穷究雄浑之要旨;既然陶醉于柔媚,何必去寻找柔媚之精神。
幽默的书最具亲和力。诙谐的东西,往往轻松入之肌肉、抚摸入之心灵、快慰入之精神,幽默过了头,就成了乏味的调侃。
有人说,倘要写作,必须广阅天下读书。不尽然。
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就这胜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生姿,练就此态势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尺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临风飘举的翠竹,劲风不生姿。
通俗的比喻:写作倘是机器,读书只是润滑油。有了恰当的润滑油,机器会转得更快。原本不是机器,有多少润滑油也不济于事。
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决定于先天的素养,大气之书阔人之胸襟,恬淡之书静人之躁动。书有言外之味、有弦外之响,是矫人之思想、博人之情感的。
清心寡欲,方读得好书。为成就功名读书,累;为附庸风雅读书,浮。
从书堆里爬出来的,可能是书虫,未必是学者。
一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重要的是他儒雅的学者气质、境高格远的品质、兼济天下的胸怀。
所以,有的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也成不了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