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的定义

2025-04-17 08:39: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
另一种“文脉”定义:华夏文明发源的脉络。此文脉起源于两河流域,现今“文化龙脉”与“风水文脉”唯一并存完好的区域在陕西户县(夏代古国扈氏,今属西安市),其余“双标准”的文脉由于历史变迁,均已名存实亡(只存文化沿袭的居多,实体脉络已破坏殆尽)。有许多学者,不断呼吁暂缓“将一切风水学说视同迷信”的观点,建议在保存历史“习俗”的前提下,尽量避免进行毁灭性的大规模现代化开发——仅存的秦岭九龙山文脉也已被开发为公墓,所幸没有进行大规模人工改造,而是完全依照原始地表形态建设的风景区级公墓,使“华夏文脉之宗”得以尽可能的保留,当属不幸中的万幸。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从认识史的角度考察,城市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钟集,科学技术的结晶。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建筑的探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城市的形象可能带来走向趋同的一面,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如果我们对城市历史建筑仅仅处于维持状态,它仍像一个僵化的躯壳,它的光辉只会逐渐地减损、消失,这种保护也只是维持一种自然的衰败,实际上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积极变换角度的思维过程——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建筑以新的内涵,使新老建筑协调共生,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对文脉问题的认识,早已有之,并可以追溯到前工业时代甚至古希腊时期。文脉思想真正被正式提出,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是随着后现代建筑的出现而出现的。
后现代建筑注意到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对象本身,而不注意对象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缺乏对城市文脉的理解。建筑上表现为:国际式风格千篇一律的方盒子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致使工业城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为此,后现代建筑试图恢复原有城市的秩序和精神,重建失去的城市结构和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的语言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向。他们主张:从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即文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从中激活创作灵感,将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运用于建筑创作中,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带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经过撷取、改造、移植等创作手段来实现新的创作过程,使建筑的传统和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并为当代人所接受。
在此提到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想从建筑语言的角度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认知引入对城市记忆延续的思考中,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背后由时代性和地域性所确定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结合我们身边以有的成功实例,使它有效地参与当代城市建设的重构中。 现代建筑语言是基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建筑材料及手段为基础的空间语言。它的形式语言不是符号,而是建构建筑形体和空间的手段。成熟的设计行为必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持,就新老建筑协调而言,首要的任务是剖析历史,知识是对已定论的建筑事实的认知包括历史文化,因此涉及历史建筑的创作必须是再认识历史的过程,重新寻求空间、环境、技术概念等不和协因素间可对话的媒介,以本质新与旧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开拓共生的理念,共生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地保留旧建筑,同时利用新设计中的现代材料及手段的对比,更大限度地用时间差来表现老建筑悠久的历史,城市的文化。
记忆的延续不是依靠某一人或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得以延续的,还需要靠全民的共同创造,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再是建筑或城市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创造能产生共鸣的精神世界——文化,这或许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