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
3.
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和内容不同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
值和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主要是指其制造成本,
只包括制造产品过程中
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等,
并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
划分成本项目,
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而作业成本法认为
产品成本表现为价值在企业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
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
因
此,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
出有益的支出,
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
也就是说,
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
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有关。
在作业成本法中,
也使用期间费用的概念,
但此时期间费用
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因此,传统成本法
下,
成本信息只能反映经营结果如何,
而无法反映经营失败的原因,
以及怎样做出改变在今
后的竞争中反败为胜。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
通过开展作业分析,
可以
寻求降低成本的可靠依据和企业优化作业组合的途径,
采用日趋合理的产品生产程序,
降低
总资源耗费。
4.
理论基础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企业所产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按照其产量
线形地消耗各项间接费用。
因此,
间接费用可以以一定的标准平均地分摊到各种产品的成本
中。
这种方法,
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
只能算是一种近似的分配
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驱动因素论”
。这种理论认为,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价
值并不是孤立产生的,
产品成本的形成是与各种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的,
因此,
分配间接费
用应着眼于费用、
成本的来源,
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产品
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
使成本核算深入到资源、
作业层次,
它从资源的消耗入手,
以多种资源动因为标准按作业中
心收集成本,
并把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不同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中。
作业成本法通过
选择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进行间接费用分配,
使费用分配、
成本计算特别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固
定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明细化,
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
并将按人为标准
分配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5.
账户设置不同
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
账户设置思路不同。
传统成本法下,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按“制造费用”
、
“直接人工”
、
“原材料”等进行账户设置,期间
费用按照其经济用途设置“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账户。而在作业成本法
下,
从最低层、
最具体、
最详细的
“资源”
账户开始,
向上到
“作业”
账户,
直到
“产成品”
账户,并且各账户下设置二级账。
6.
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
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
接有关的费用,
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
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
在作业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
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
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
益的支出,
都应计入生产成本。
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
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
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7.
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
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
第一生产工序,
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
依次类推按部就班,
直至最
终形成完工产品,
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
检测上,
出现问题,
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
它与传统生产不同,
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
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
衔
接非常紧密,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
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
作业成本法下的
质量管理是从
“摇篮到坟墓”
的全面质量管理,
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
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8.
分配基础不同
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的分配基础,
相对于传统成本法,
分配基础不仅发生了量
变,而且发生了质变。作业成本法不仅限于传统成本法所采用的“数量分配基准”
,而是采
用多元分配基准,
而且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
而是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
并
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的使用,
例如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
企业传统
的成本核算在把生产部门的费用追踪到单个产品上时,
传统成本是用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
时作为分配基础。由于工时、机时、
原材料消耗量这类分配基础与产品数量有关,
故可称为
“数量基础分配方法”
。而作业成本法通过采用多种成本动因,使得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
高,
所得到的产品成本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产品所耗费资源的真实情况。
作业成本法扩展了分
配基础的范围,强调分配的因果关系,提供的成本信息相对准确。
9.
核算程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