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讲得是北宋初年的故事,杨五郎和六郎的爹是杨业,宋初大将。
宋 杨业 (? ~986)
杨业,北宋名将,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原为北汉将领,屡立战功。其父为后汉麟州(陕西神木)刺史,以武力雄踞一方,是地方实力派。年轻时以骁勇闻名,屡立战功,被称为“无敌将军”。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等职。宋初,宋朝廷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奉命驻守戴舟前�,五年(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杨业率军突袭辽军,辽军大败而回。七年(982年)四月,辽军分路攻宋,杨业统军败辽军於雁门关下,斩辽兵三千人,俘万余人。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分三路攻辽,杨业与主帅潘美等连克云、应、寰、朔四州。但东路宋军於岐沟关大败,辽军乘胜大举反击,潘美、杨业等奉命掩护四州民众后撤。杨业力主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南撤,并设弓弩手千人於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但潘美与监军王侁却迫他率军直趋朔州。杨业知此行必败,出发前约定潘、王率军於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接应,而自率军冒死迎击敌军,以掩护大军及百姓撤退。但潘、王闻杨业军陷入重围,乃置杨业军不顾,先行遁去。杨业死战,突围至陈家谷口,见无援军接应,复率残部与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几无一人生还。杨业死后,宋廷听信谗言,抚�菲薄,指给他五品官应得的一半物品。后来得知杨业是绝食三日而死,非常壮烈,宋太宗才下诏表示痛惜,称杨业“诚坚金石,气傲风云”,同时处罚潘美等。
杨延昭 (958 - 1014)
杨延昭,本名延朗,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十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 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贵族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当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攻遂城,杨延昭等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河北大将傅潜畏怯不敢出,遂城遂为辽军所困。於是,遂城城小无备,辽军攻围甚急。杨延昭虽指挥部队将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於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矢飞如雨,危势并不稍减。城中守军不满3000,众心危惧,延昭则从容自若,悉发城中居民丁壮登城,被甲执械,日夜护守。一直坚持到十月间。时当初冬,本不甚冷,适值寒潮,气温骤降,杨延昭命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一夜之间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辽军攻城不下,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这次战役结束后,杨延昭等即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询对边策,并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发兵寇边,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於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即以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尽歼辽军。杨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团练使,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因改羊山为杨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大举南侵,一直深入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准信赖杨延昭等名将,力主抵抗。杨延昭当时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杨延昭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澶渊之盟订立后,杨延昭以为国耻,乃拒绝朝廷「勿伤北朝人骑」之命,与张凝、石普等痛歼辽军游骑不止。及辽军北退又不顾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独率所部万骑,进抵辽朝边界,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景德二年杨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知保州,后又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杨延昭像他父亲杨业那样智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他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契丹人也举哀致敬。有子三人:传永、德政、文广。
杨文广(?- 1074)等又继承其业,继续抗辽。杨氏一门悲壮的抗辽故事,历代流传,至今不衰。
民间广泛流传的"杨门女将"的传说,是以杨业一家忠烈勇武的事迹为基础,逐步扩衍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