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怎么办

2025-04-01 07:31: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病症,而且烧得过高还容易引起抽风雷达此家长可采取些简单易行的办法降温: 物理降温法,可用湿水配成30~50%酒精反复擦拭小儿的背部及腋下、腹股沟、四肢皮肤,还可用34℃左右的湿水擦拭全身或用冷湿毛巾敷额部或用冷水袋置于头顶部。 松解、脱去外衣或减少被子让体热逐渐发散。千万不要越烧越穿衣服或多盖被子,这样汗就不容易出来了。 多喝白开水也可加少量的食盐,促其发汗,有利于体湿下降和毒素排泄,也可防止脱水。 对于有高烧抽风病史的、或体温超过39℃的小儿,家长要备用一些退烧药,如阿斯匹林[5~40毫克/(公斤·次)]、安乃近[10~20毫克/(公斤·次)]等,加用镇静剂,如口服鲁米那[2毫克/(公斤·次)]、或者冬眠灵[1毫克/(公斤·次)]、阿苯片最好,即退烧,又镇静防止高烧抽风。若高烧不退,需送医院求治。 合理选用小儿退热药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国外有研究证实,父母对儿童发热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容易不恰当地使用退热药物,这样反而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有些专家认为,如果儿童体温达到38.8℃,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觉,则无需进行退热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3℃,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和呈现痛苦时应予治疗。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 儿童使用退热药需根据年龄、病情和健康情况选用恰当的品种、剂型和剂量。退热药大多属于常用的非处方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好,但儿童不宜使用成人剂型。专门供儿童使用的儿童退热滴剂、混悬剂和颗粒剂有分散性好,起效快,剂量准确和口感好等特点。并且药物使用说明书内容详细,用药剂量和每日用药次数对应于不同年龄段和相应体重列出,注意事项明晰。儿童服用成人的药片往往要拆分,剂量欠准还容易出错。药片黏附在小儿胃肠道某些部位上还可使稚嫩的组织受到刺激性损害。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热镇痛药物。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小儿退热一直受到临床的好评。用于退热一般是小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肚脐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幼儿应禁止使用。匹赖氨酸(来比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给药,见效快,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 在一些西方国家,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现象屡有报道。该征是以急性脑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为特点的一种严重病变,但病因并未完全阐明。国内罕有阿司匹林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的报道。其个案多与患儿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热等疾病的长期用药史有关。因此,除川崎病以外,许多国家已不再将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国内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慎用。阿司匹林尤其应避免作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时的退热剂,因此时更易使儿童招致瑞氏综合征。 布洛芬即异丁苯丙酸,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该药虽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但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司匹林,且易耐受,认为是安全可靠的解热镇痛药物。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依病情而定。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为5毫克,高于39℃时可用10毫克,需再次用药时应间隔6~8小时。加大剂量可增加持续退热时间,必要时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可达40毫克。布洛芬可单用,也常与其他一些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常用的复方锌布颗粒剂含有葡萄糖酸锌,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力;马来酸氯苯那敏则可减轻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该药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调节体温和镇痛的作用,很少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和安全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广泛推荐与使用的退热药物。两个月以上儿童可首选该药,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日不超过4次,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两个月以下婴儿应遵医嘱使用。 安乃近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肾损伤和过敏反应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药典仍然收载该药,但说明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口服给药已较少采用,多用于滴鼻。应使用20%溶液,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两岁以上小儿每次每侧鼻孔2~3滴。用于10个月以下婴儿,作用确切。5~6岁以上儿童一般不滴鼻给药。6个月以上的高热儿童可按每次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剂量肌肉注射给药,一般只用一次,以保证安全。基层医疗单位因用药经验和处置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条件相对缺乏,较少使用安乃近退热。 皮质激素有些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视皮质激素为“万能药物”,习惯使用地塞米松退热,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用药方案。糖皮质激素除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于休克、严重感染或炎症的应急治疗。糖皮质激素用于儿童退热容易掩盖病情,可造成误诊。该类药物无抗菌、抗病毒作用,却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反而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趋于好转的感染死灰复燃。糖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药物退热可能酿成小病变大病的不良后果,此法不能轻易使用。 小儿发热以感冒为多,病因又多为病毒性感染,以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清咽颗粒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这些药物使用方便,具有退热、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效果。病情较轻时可首选使用。但这些药物一次用药量较大,不方便幼儿使用。中药退热比较安全,但儿童用药也要按说明书使用。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为感冒、扁桃体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退热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退热药品种很多,有单一成分的,也有形形色色的复方制剂,但主要有效成分却相同或相似,故不宜几种药品同时使用。有些家长一听某种药物安全性好,就喜欢给孩子加大剂量,希望增加疗效,这种认识应当改变。退热药剂量过大容易出现胃肠道症状,甚至引起肝肾功能损害。退热作用过强会引起出汗过多,体温突然下降可致虚脱。尤其是婴幼儿发热,须依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处方用药,不可大意。曾有报道,应给予婴儿几滴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父母却按儿童用量给予了一小勺,结果引起了婴儿严重的肝脏损害。使用退热药后要适当多饮水,这既是儿童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有助于药物的代谢与排泄,以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回答2:

发热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父母亲最为担心的事情,一般宝宝发热,肯定有炎症,发烧虽不是好事,但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哦!恰恰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 发热的孩子注重多喝水,孩子体温不到38.5℃,请尽量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头部冰敷或用退热贴. 小儿发热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概括地讲,小儿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发热,原则上都不需要首先给予降温处理.由于体温的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备反应,可以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定.假如退热处理不当,可能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备能力,还有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固然如此,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还是很必要的.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檀越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药物降温需注重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一般可选择扑热息痛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剂型,很适合小儿服用.其商品名有百服宁,泰诺,安佳热,一滴清等.扑热息痛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性,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但偶见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溶血性贫血及肾脏损害.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迅速,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致出血,少数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 幼儿感冒或患病,常发烧,胃口不好,家长不必太着急,必须公道进行饮食调理,就可维持正常生长需要,促使肠胃蠕动,增强食欲,促进身体康复. 发热分为低热 37.3-37.9 发热38-38.9 高热39-40.9 超高热 41以上 发热的患儿常见疾病包括呼吸道疾病和消化系统引起(还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物理降温准确的方法是: 给小儿使用35%—45%的 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现在我用的药有恬倩(又叫布洛芬混悬液)用于紧急退热.(温度高于38.5度以上才用)药瓶上面说明写得很清晰,间隔时间要超过4小时.紧急退热不好的情况下建议往医院看. 一般常用药的用法: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是一种常见的感冒药,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由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和人工牛黄组成.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它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皮肤的血流,出汗及热散失而起解热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能对抗过敏反应(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与对乙酰氨基酚配伍,可增强其镇痛和缓解感冒所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的作用.人工牛黄具有解热,镇惊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小儿感冒或流感所引起的头痛,发热,咽喉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依托红霉素:本品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治疗下列感染的替换用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猩红热,蜂窝织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放线菌病;梅毒;李斯特菌病等.2.军团菌病.3.肺炎支原体肺炎.4.肺炎衣原体肺炎.5.其他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6.沙眼衣原体结膜炎.7.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8.空肠弯曲菌肠炎.9.百日咳.10.风湿热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腔,上呼吸道医疗操纵时的防备用药(青霉素的替换用药). 再林:适应症用于敏感菌(不产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呼吸道感染: 1.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2.大肠埃希菌,奇特变形杆菌或粪肠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道感染. 3.溶血链球菌,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4.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5.急性单纯性淋病 板蓝根: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儿童双黄连口服液:用于病毒性感冒,适用于风热感冒. 利巴韦林颗粒:目前尚缺乏具体的研究资料.可以用但是少用. 一般采用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依托红霉素(或者用再林,两种药不能适用)+儿童双黄连口服液(和或者板蓝根).当然可以不用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而用电视上打的广告的药,有很多你们自己看吧里面含有抗病毒的药是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是抗感冒病毒的)

回答3:

如果是小孩发烧,我就建议尽量不要用药物来降烧,因为这种方式就是降低孩子的免疫力,而是要想办法吃一些能够快速提升免疫力的食物和营养素,孩子就恢复得很快,而且免疫力会变得越来越好,不会反反复复,这是我们多年的经验。
发烧是身体的一种免疫反应,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细菌病毒的一种反应。身体把体温提高起来,为的就是控制细菌病毒的繁殖,这需要消耗身体很多的能量。发烧不超过39度都是低烧,不要随便用药降烧,只有体温升高到39.2度以上才能控制细菌病毒的繁殖,也才能好得快,即使体温升高超过39度,如果没有出现重症,都可以自己处理。只有出现重症才去找白大褂。
身体发烧可以吃一些能够快速提高免疫力的食物或者是营养素,和补充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果蔬汁,比单一的等身体自愈更好,而且恢复的时间更快。可以吃以下的食物,有助于免疫力的提升。
1、吃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高蛋白质食物,像酸牛奶,鲜牛奶,鸡蛋等等。蛋白质是制造抗体的主要成分,只有身体有充足的蛋白质,免疫力才提升得快。对于发烧后身体很虚弱的人,就要吃那种含有50多种营养成分的代餐奶昔,才能快速补充能量,恢复得也会更快。
2、吃一些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比如猕猴桃,鲜枣,山楂,樱桃,草莓等。维生素C能够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水平。如果身体的反应比较大,就要想办法额外的做维生素C的营养补充,每次500—1000毫克,两个小时用一次,我们已经运用了十多年了,效果很不错。同时也可以用蔬菜水果榨汁喝补充水分和矿物质,可以用胡萝卜,莴笋,柠檬,青瓜组合榨汁喝,每一个小时榨一杯喝。
3、用一些生姜,大蒜,葱头来煮水喝,也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因为这些食物当中也含有很多提升免疫力的植物因子。也可以用这些食材加上鸡蛋做成蛋花汤来喝,有增加能量,祛寒散热的作用。
如果想做得更好一点,就直接全部补充能够快速提高免疫力的营养素,我们经常用到的就是蛋白质粉,多种营养素片,维生素C,松果菊。

回答4:

宝宝发烧了该怎么办?

回答5:

如何应对婴儿宝宝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