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石桥镇大锣鼓的历史悠久,据老艺人回忆,清末即存在,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年间古镇的内八道社、外八道社(火星社)每逢春灯佳节金鼓齐鸣,奏出群众喜闻乐见的锣鼓音乐,节日气氛十分浓郁,大锣鼓多属神社演奏,1942年以前街上共有大小锣鼓30多盘。
大锣鼓声音宏大,音韵沉重、浑厚具有凝聚性,能表现雄伟、欢腾、活泼、悲壮等不同感情。每盘大锣鼓计大鼓一面,铙钗最少各2付,多则10付,马锣1--4个,另有龙凤彩旗4--16面。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和开业庆典等多种宣传活动中,彩旗在锣鼓队伍前面,真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更增添了演奏大锣鼓的雄壮气魄。我镇有400多人的锣鼓队,16盘大鼓,敲起惊天动地,振奋人心。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我镇锣鼓队去南阳汇报演出,阵势庞大,服装统一,鼓点整齐,花样繁多,敲出了豫西南人扬眉吐气、欢庆回归的欣喜,受到当时市委书记的嘉奖,享誉全市。1998年欢迎抗洪勇士荣誉归来的时候,我镇锣鼓队再次一展风采,给子弟兵以最热烈最诚挚的问候。
现有锣鼓艺人方世彦、李金波、李同生、许延恒、吕延台、郝振国、严子要、岳润忠、吕延选、严少祥、辛安乐、董自有、赵国珍等人。分布于一村、二村、和寨、小石桥、施庄等五个行政村。
石桥镇大锣鼓在整个南阳区域内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南阳石桥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它主要是祖辈相传,是古老民俗文化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大锣鼓对石桥及南阳的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1年4月石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保护石桥民间艺术,打造石桥特色文化品牌会议,以此为题,要求各村、各单位明确提出大锣鼓是石桥镇特色文化之重点,要全力进行保护弘扬,并对工作原则、资金投入进行了布置。 五十年代初,大调曲艺名人自筹资金,租赁房舍三间,在石桥镇成立南阳第一家民间曲艺研究团体。先定名为“文艺茶社”后更名为“大调曲改进社”。
1956年2月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戏曲家田汉同志,亲临石桥镇文艺茶社进行视察指导,并解囊资助三十元钱,命名为“石桥大调曲研究社”。田汉同志亲临石桥观察指导,给曲艺艺人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艺人们情绪高涨,五六十年代石桥曲艺人员多次参加省、地举行的“曲艺调演”均获得各级领导的称道和奖励。
1988年五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同志专程到石桥看望了“文艺茶社”和艺人的演出。为茶社提写了《改革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田汉茶社》(现挂的田汉茶社牌即是罗杨同志提写)。
1991年4月在石桥镇文化站建立了“田汉茶社”已八年,众多曲友,每天雅聚茶社,切磋技艺、研究曲艺。以石桥镇大调曲为基础,联系民间艺人,抢救挖掘大调曲为核心,活跃集镇文化,繁荣曲艺事业为宗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石桥镇文化站,1987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先进文化发展中心”,95年被省文化厅表彰为第一批省百强文化站,被市命名为集镇文化建设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