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下一句是:难罔以非其道
出自孟子的《校人烹鱼》的最后一句,意思是:
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难以用
不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
全文如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
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翻译:
曾经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校人把鱼放到池里养。校人(却把)鱼煮了,复命说道:
“开始放的时候,很疲倦的样子,一会就是欢快的样子,悠然地消失了。”
子产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了吃了,(他却还)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
的地方啊!’”
所以说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难以用不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
出自《孟子·万章上》: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唯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於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方,道也,法也。谓可以情理之所常有者欺之也。“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语译是:所以君子可以拿合乎情理的事去欺骗他,却不可以把不合情理的事去欺骗他
原为:君子不欺之以方。《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可欺之以方”这句话应该是从《孟子》来的。
君子可欺,是孔子说的;欺负到什么地步呢?孟子紧跟着作了阐述。一是子产先生被骗,人家送了条鱼给他,本来是要放在水里先养着的,结果下人烹之食之,而后谓子产说,哎呀,这条鱼本来放在水里的,但游着游着,忽然不见了。于是可爱的子产先生说,恩,这条鱼是"得其所哉"了,意思就是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二是舜帝王被陷,说他兄弟象骗其下井,然后盖住井口,但舜不知怎地却逃出生天,对着其兄照样好脸色,完全不怪他对自己的陷害。瞧,这俩君子就这么白白的被欺了。
一般说来,君子的被欺也就是这两条了,要么巧言令色骗之,要么无所不用其极陷之。欺负君子的风险和收益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为什么?全因了君子的那个"方"。不理会典籍中对"方"字的解释,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可以用来欺君子的"方"更多的含义是代表着"君子"一词的外延。圣人说了,君子得坦荡荡,这导致对抗赛先天就落了下风;君子还得不争,完全是防守方,像踢足球,没有赢的可能嘛;还有,君子务本、慎独、不党,这就是孤军作战了,反击有限啊。痛哉~如此,怎不欺之?
打个比方,茹毛饮血时代,那是弱肉强食,适应的是丛林法则;现在不同了,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品德讲修养,于是四极分化:君子一极,小人一极,伪君子一极,伪小人一极。瞧瞧吧,蛋糕就那么大,得竞争啊,得拼抢啊,谁好欺负?当欺负成为必然的行为或现象,那么,命中注定的,要落在君子这一极的头上了,这是代价!你想修养成君子,你想不俗,不争,你想登高望远,胸怀天下,可以,代价拿来!所以这么四极一分,自觉或不自觉的,大家都不往君子那站了,怕吃亏上当,让人占便宜啊!所以千古年来,能当真君子并从一而终者,寥寥无几。
但话说回来,大家也不必离的远,实际上君子也就是一个象征,道德规范的表的。我想,顶礼膜拜大可不必,抽取养分,各取所需即可。毕竟天道有行,君子的内涵似暗合至理,不能当糟粕样的完全弃之,蔽之。还好,现在不是吃人的社会,不然驯服的君子总也敌不过存有野性的其他的。一个可能:无形的道德栅栏如果能足够的高度和强度,也许,人残余的野性、兽性,才可以渐渐褪去,君子,才不会被欺之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