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迈阿密大学的E.Schiff等报告,在代偿性肝硬化乙肝病人中,同接受拉米夫定(LVD)治疗相比,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能够使更多的病人获得组织学改善、HBV DNA转阴(低于300拷贝/毫升,PCR法)和ALT恢复正常,同时,用恩替卡韦治疗病人的安全性与用拉米夫定治疗病人具有可比性。
肝硬化是公认的慢性乙肝并发症之一,发生肝硬化的乙肝病人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危险增加。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肝硬化乙肝病人的病情进展的危险。
在乙肝e抗原阳性核苷类似物初治病人中,无论乙肝e抗原是阳性还是阴性,使用恩替卡韦获得组织学改善、HBV DNA低于300拷贝/毫升和ALT等于或小于1.0xULN的病人比例均显著高于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病人。可见,用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性肝硬化乙肝病人,在组织学、病理学和生化学改善等方面均优于用拉米夫定的治疗。
恩替卡韦是2005年3月份美国FDA批准使用于慢性乙肝病人抗病毒的有效药物。恩替卡韦(Entecavir)缩略词ETV,是环氧羟炭脱氧鸟嘌呤核苷。口服代谢为三磷酸衍生物ETV-TP即α\'戊环脱氧鸟嘌呤核苷。靶位针对正常细胞的聚合酶的反转录酶,先阻断乙肝病毒负链复制,进而抑制正链合成,随后阻断HBV-DNA的装配。服药后的半衰期为14~15h,平均对乙肝病毒DNA的抑制浓度为0.30mg/L,比等剂量拉米夫定的作用大10倍。服恩替卡韦的病人应避免吃高脂、油腻的饮食。进食1次高脂餐饮后,可使该药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半衰期缩短3h左右。该药原形从肾脏排除,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该药的排泄。服用0.5mg,1d1次时个别试验有排尿困难或腹泻等不良反应。服用4mg(常规用量的8倍)1d1次者不良反应有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光过敏现象,但反应在1周后会变得越来越轻。临床试验中恩替卡韦的用量与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当0.1mg每天1次时,治疗48周的乙肝DNA下降约2.78log;服用0.5mg每日1次时,48周治疗后乙肝DNA下降平均达4.46log,服用1mg每日1次时,则可下降达5.11log。在与拉米夫定的对照研究中,无论在HBV-DNA转阴率,HbeAg消失率,eAg/eAb转换率,以及ALT的复常率5个方面都比拉米夫定更优,并认为对cccDNA也可能有直接抑制作用。有报道181例曾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半年并已发生YMDD变异者,改用ETV治疗48周时,未见有耐药突变现象。目前认为,对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者均可采用ETV治疗。初用剂量为每日0.5mg,已发生过YMDD变异的拉米夫定改药者应使用每日1mg。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规的保肝、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效果差。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肝细胞炎症及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呈进行性发展,疾病会进一步发展,最后发展为肝哀竭、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极少数患者甚至发展为肝癌。恩替卡韦是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且不易发生耐药。
研究的结果提示,恩替卡韦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24周时已明显下降,72.2%的患者HBVDNA转阴。通过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同时改善了血生化指标。
因此,对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恩替卡韦片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治疗中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发生,未见耐药情况发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有效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