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义和团的成分极为复杂,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军、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后期也混杂进了不少流氓无赖,“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使得义和团的组织极为松散,不利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
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 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义和团运动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的高潮虽说为期不过三个月,并且最终还在清政府的叛卖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陷于失败,但是,它的丰功伟绩却是昭昭在人耳目的。
它的功绩,概括起来说是: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并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这些功绩,主要是在中国方面;不过其中有些也涉及到了世界方面,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
1、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德国出兵占据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隔年迫使清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铁路修筑权以及采矿权等。
2、1898年3月27日,沙俄佯称助清抗德而将军舰驶入旅顺,事后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把军港旅顺、商港大连湾租借给沙俄25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续约》,取得东清铁路南满线的修筑经营权。
3、英国与清政府分别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1860年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及《天津条约》,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永久割让予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取得新界99年租约。7月1日,沙俄强租旅顺和大连后,借口抵制俄国再与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及附近沿岸10英里内的地方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租借旅大期限相同为25年。亦要求清政府长江流域等不得让予他国,并请建多条至长江流域的铁路。
4、1898年3月,法国要求清政府不得将云南、广东、广西等省让与他国,并承建法属越南至云南昆明的铁路。1899年11月6日,法国与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广州湾划为法国租界,租期99年。
5、甲午战争后,日本因《马关条约》取得台湾、澎湖后,1898年亦要求福建不得让予他国。
6、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取得菲律宾群岛,势力进入东亚。但中国大部分领土已被列强划入势力范围,使美国政府感到在中国利益受到了威胁,于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发布照会,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起初各国并没表示赞成,但英国同意之后,其他各国亦相继同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维护清朝统治,加大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