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德利佩季公司(Handley Page Ltd,1971年因经营不善倒闭),继二战成功推出哈利法克斯(Halifax)轰炸机后,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式的先进轰炸机。一种无尾后掠翼方案成为他们垂青的计划之一。空军对此颇感兴趣,1947 年初提出设计要求,官方代号(B.35/46)。1949 年签定原型研制合同,共制造两架原型机。在汉德利佩季公司内部,最初的设计编号为 HP.75,后发展成 HP.80。该机成为三种著名的 V 系列轰炸机之一。公司计划该机 1951 年投入现役——面对众多 V 系列轰炸机的制造商,空军参谋部在分配业务上多少有些无奈。 为避免研制风险,汉德利佩季公司决定先在一种小型机体上测试他们新设计的月牙机翼/尾翼。他们购买了休泼马林(SuperMarine)510 的机身(一种攻击机机体,休泼马林公司内部编号 521),短暂停留后运往不莱克本(Blackburn),在那儿安装上月牙型机翼和 T 型尾翼,代号 B.2 或 HP.88,内部编号 VX330。由于试飞太晚,它被用作胜利者计划测试的一部分。该机于 1951 年 8 月 26 日的事故中坠毁,试飞员达奇.布鲁菲尔德(Duggie Broomfield)牺牲。
1952 年中期,第一架 HP.80 准备就绪,因为汉德利佩季公司在拉德雷特(Radlett)的机场跑道不够长,所以飞机从陆路被运往伯士康当(Boscombe Down)。在当地重新装配后,WB771 于当年 12 月 24 日(平安夜)试飞成功。与 HP.75A 型最初的无尾设计不同,HP.80 拥有巨大的 T 型尾翼,保留了月牙型的机翼设计,此设计可使整个机翼沿展向的临界马赫数保持一致。相对于火神和勇士,HP.80 拥有更大的弹舱和更宽敞的机组座舱。火神与勇士是串列式密封座舱,因而比较狭窄。胜利者的座舱一直延伸至机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佳的视野。由于机鼻雷达占据了机鼻下部的非密封隔舱,胜利者的座舱必须高高在上,这样其他机组成员的工作空间几乎与飞行员同处一个平面,事实上,飞行员的位置还要更低一些——按照一般的轰炸机布局,如二战时的 B-17、B-24,领航员、无线电操作员、投弹手是工作在驾驶舱前下方的。6 月,公司得到 25 架飞机的订单,此时官方正式命名为胜利者(Victor)。 与勇士和火神一样,胜利者只有飞行员配备了弹射座椅。最初的设计包含了整体式弹射舱可保证所有机组人员的安全,但巨额的研制费用让空军的头头脑脑们望而却步,1950 年终止了该型弹射舱的研制。
首架 HP.80(WB771)和第二架 WB775 很快便在使用中发现问题,特别是重心偏移十分严重。后续生产的飞机加长了前机身以改善这一情况。这一改变无意中提高了成员的逃生几率。原先的设计中,成员的逃生出口非常靠近引擎进气道,跳伞时十分危险,而改变后就安全多了——之后亦有几次成功逃逸的记录)。
试飞一直平稳有序的进行,其间亦有一些无关大碍的小事故发生,但总算是顺顺利利。直到 1954 年 7 月 14 日,WB771 在格兰菲尔德(Cranfield)在一次低空掠过跑道时,尾翼突然断裂,飞机当场坠毁,空勤组无一人生还。计算中的失误导致工程师们相信飞机的尾翼绝对可靠,而事实上,用于固定的三个螺栓的受力超过了预估值——尤其是尾翼在气流中振动时,金属的抗疲劳强度不足而屈服失效。
第二架 HP.80 使用四个螺栓以加固尾翼,装备了 4 台推力 3,600 公斤的“蓝宝石(Sapphire)”100 系引擎——与第一架动力相同。1954 年 9 月 11 日在范保罗航展(Farnborough SBAC show)第一次试飞成功。汉德利佩季公司的试飞员常驾驶此种新型战机跟国防部开玩笑:在北海的试飞完毕后故意与地面指挥中心失去联系,然后利用飞机的高空高速的卓越性能突破英国的防空网。当时英国空军只有一种飞机——美制 F-101“巫毒”能够拦截它们,其脆弱的防空体系可见一斑,但这恰恰反映了胜利者的优秀。1955 年 5 月,国防部增购了 33 架胜利者。同年底,试飞工作全部完成,飞机交由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做进一步测试。生产型胜利者 B.1 装有缩小的尾翼克服金属疲劳问题,以免 WB771 的悲剧重演。
1956 年初,第一架胜利者 B.MK.1(以下简称 B.1)型下线并于 2 月 1 日首飞,该生产型换装了普利斯托-希德利公司(Pristol Siddeley)推力 4,990 公斤的“蓝宝石”MK202.7 涡喷引擎,机身加长近 1 米。之前的试飞中,胜利者最大时速只有可怜的 0.95 马赫。而试飞员约翰尼.艾兰(Johnny Allam)着实做了一回英雄,他驾驶新机在一个小角度俯冲时无意中达到 1.1 马赫,这多少让设计者心里好过点。1957 年 11 月,首批皇家空军部队(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接收了 B.1 型胜利者。1958 年 4 月,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成立并开始运作,管辖首批装备胜利者的 10 个中队。服役的胜利者机身上做了一些小的改动:在机翼外段采取减重措施减少前缘的下垂,并在机翼上部加装涡流发生器(改善附面层品质,抑制气流分离)。第二批生产型 B.1A 改进了增压舱,加长了尾锥用以安装机尾告警雷达和电子干扰设备。胜利者不久开始携带“黄日”(Yellow sun)氢弹,成为皇家空军的核威慑力量。B.1/B.1A 共生产 50 架,1958 年停产(另一说是 1960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