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1、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2、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3、人物生平:
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李煜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骈齿、一目双瞳,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显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逝,钟谟以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请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钟谟至饶州,封李煜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住东宫。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不是,要弄清这一关系要从李煜的爷爷南唐前主李昪(888~943) 谈起
南唐前主李昪(888~943)南唐国的建立者。字正伦,小字彭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人,一作徐州(今属江苏)人。少孤,战乱中为杨行密所收养。后为行密大将徐温养子,因姓徐名知诰。
唐末,吴主杨行密据淮南。徐知诰从徐温攻伐,以功拜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知诰接待人士,劝课农桑,修整城壁,府库充实。天祐十二年(后梁贞明元年,915)徐温封齐国公。后来,他迁知诰为润州刺史,以亲子徐知训留扬州,掌握朝政。贞明四年(918),知训为朱瑾所杀,徐温以知诰代知训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那时徐温在金陵,知诰除军政大事须禀命以外,一般政务即由自己决定。时称知诰为政事仆射。知诰筑延宾亭以招徕四方人士,改革一些弊政,缓征积欠赋税,藉以收揽人心。武义二年(920)杨溥立,徐知诰累迁侍中、中书令、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封齐王。
吴天祚三年(937)十月,知诰废杨溥,自称皇帝,建都金陵,国号大齐,年号升元。次年,自称唐玄宗子永王璘(一云唐宪宗子建王恪)之裔,复姓李,改名昪,国号大唐,史称南唐。
李昪自管理吴国政事以来,兴利除害,又与吴越约和,休兵息戈,在比较安定的条件下,生产迅速发展,不到十年,江淮间呈现"旷土尽辟、桑柘满野"的繁盛景象。他建学馆于庐山白鹿洞,置田供给诸生,后来成为历代有名的书院。升元七年(943)卒。
也就是说李煜他家本不姓李,为了建立王国有号召力,就用了灭亡不久的唐朝的帝姓,以证明自家天命所归,收拢人望.
李煜为赵光义毒死,没留下后人.
应该是,他是徐温养子,不代表他本家不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