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的结局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差不多,如懿断发,不废而废,冷宫自尽。按照《如懿传》的思路、拍摄方的原意和小说的目的来看,如懿选择自杀实则是这段帝后的婚姻围城走到了尽头。
如懿的角色设定是年少天真浪漫,身居后宫懂谋略也不失真情,难得的以追求夫妻平等信任与尊重为目标。这样的性格,与宝亲王不谋而合,与乾隆却矛盾重重,即使他始终有个名字叫弘历。
从整体上看,登上皇位的乾隆同大多数帝王一样,猜忌和防备在日常的小事中逐渐累增,这种封建大地主家的基本素质在如懿之于皇帝身上并没有过多存在。一个总在变,一个总期盼停下来不要变,精神上渐行渐远就成了无可避免的事,而这种最高层面的心灵契合却是二人最初携手相伴的动力。
其次,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如懿是宫墙深闱中的一朵奇葩,在三纲五常的熏陶下长出了一个“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奢望。在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家中,皇帝皇后自然是不愁吃喝,省下了柴米油盐的烦恼用来对付三宫六院。一边要小心谨慎,一边也要温婉大气,眼看着丈夫新欢旧爱,一个接一个。
关键是在礼教严苛的清代,男人尤其是皇帝做出这种行为完全合理甚至于成了心系孝道与国运的彰显。如懿从郎世宁处了解了西方世界的一夫一妻,无爱可自行离开的生活,着实向往;乾隆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夫为妻纲,恪守妇道简直天经地义。勿论二者观点的对错,只是其中对于感情和婚姻的偏差,早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且不说历史的实情如何,至少在剧情发展的后期,乾隆对于如懿的种种行为已经够不上一个合格的丈夫甚至一个合格的男人。怀疑如懿和凌云彻有私情,就阉割了凌云彻又故意让他服侍如懿,以解猜忌;四处猎艳后,如懿说起向往民间寻常夫妻的生活,却遭掌掴,因为专横;甚至将皇后与奴才相提,以妓女和妻子并论。
毫无疑问,最早开始并渐渐崩塌的是心有灵犀,这是一切悲剧源泉;然而,将这种溃烂揭开,赋以行动,最恶劣的方式对待身边人却是压垮如懿的稻草。
常言总道,君王无心。帝后的婚姻围城远比常人困顿。从生在帝王家开始,弘历就没有自由,这种拘束在登上皇位之后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是丈夫,父亲,也是天下至尊,这种无上的地位和无限的压抑合在一起,成就了乾隆“临水自照,只爱惜自己罢了。”
而如懿呢,你说她自由吗?也许自由过。但自娴妃这个名号起,再到继后,身份尊贵了,责任和压力也就大了。可这些压力的来源,绕过礼教的根本,从直接来看,将她拉近紫禁城的是弘历,将她推入万丈深渊的还是弘历,有爱惜也有执念,却左不过绕来绕去都是因为你。
后宫这围城,进来了便出不去,对如懿来说,死是唯一的解脱。
我觉得是因为失望吧。本来一开始是和皇帝两情相悦的,但是到后来经历过种种之后,这皇帝已经死心了,而且年很多以前的情义都已经看淡了。
如懿到最后并不是自杀,因为她已经得了很难治愈的疾病,也没有告诉皇上,最终她是在她的闺房里病终的。
如懿最后自杀的原因是对乾隆心灰意冷,对后宫的争斗十分厌弃。她不想再活在这个没有温度、没有亲情的世界。
小说里自杀是为了嫁祸令妃 顺便让乾隆开始怀念自己的好 开始厌恶令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