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生排烃条件

2025-04-05 20:02: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目前的多项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主力烃源岩是沙三段下亚段及沙四段上亚段(李丕龙等,2003)。沙三段中亚段泥岩虽然有机质丰度达到了有效烃源岩的范畴,但是其成熟度偏低,因此被判为非主力烃源岩。这种论断更增加了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成藏条件的复杂性。

判断源岩条件的参数有砂体的围岩(泥岩)厚度、围岩(泥岩)的有机质丰度(包括各层单层及累积值)、排烃强度(包括各层单层及累积值)、距离烃灶中心的平面距离、距离烃灶中心的垂直距离及排烃高峰期。下面对每一项参数与充满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砂体充满度与源岩条件的关系。

(一)与围岩厚度之间的关系

此次统计的围岩厚度是指单层段泥岩的厚度,厚度范围在50~500m之间,围岩厚度大的区域对应洼陷带范围内,围岩厚度越小越远离洼陷。图4-37是围岩(泥岩)厚度与圈闭充满度关系图,图中的点比较散乱,但总体看来,在围岩厚度小的范围内,充满度数值偏低,但在围岩厚度大的区域,充满度数值变化比较大,既有高值区(明显大于围岩厚度小的区域),也有低值区,甚至有落空圈闭分布。围岩厚度大说明其排烃能力大、保存条件好,但泥岩厚度大同样也阻碍下伏油气向上运移。因此该参数与圈闭充满度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是,从图上看,岩性砂体油气成藏还必须满足围岩厚度>50m,对油气成藏才是有意义的。

图4-37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充满度与围岩(泥岩)厚度关系

(二)与有机质丰度的关系

从图4-38可以看出,围岩平均有机质丰度与圈闭充满度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有机质丰度的增加,圈闭充满度有先降低再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横坐标的有机碳含量是累积砂体本身所在层位及其以下层位的有机质丰度的累计值,因此,在有机质丰度在0~1.2%区间内沙四段上亚段的砂体,属自生自储类型成藏,充满度比较高。其余的下生上储的砂体随着下伏地层有机质丰度的增加,砂体的含油气性逐渐变好。

图4-38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充满度与围岩(泥岩)有机碳含量关系

(三)与排烃强度的关系

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下伏烃源岩的排烃对其上砂体均有贡献,因此将排烃强度选择为累积排烃强度值。在有效排烃范围内的砂体充满度有低值也有高值,而累积排烃强度高的范围内充满度也高低不同(图4-39)。这与以往的认识大不相同,即充满度与排烃强度成正比关系。因此考虑在单层范围内二者之间的关系。

图4-39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充满度与排烃强度的关系

沙三段中亚段砂体充满度与源岩的排烃强度关系仍然不明显,二者之间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是因为沙三段中亚段的岩性油气藏中的原油与沙四段上亚段及沙三段下亚段有很强的相似性,而与本层的原油相似性较差。

但沙三段下亚段及沙四段上亚段两个层位的排烃强度与该层范围内的砂体充满度对应关系较好,基本呈现出随着排烃强度的增加,充满度增大的趋势(图4-40)。但图中排烃强度低值区仍有异常点,即有高值存在。也就是说,圈闭的充满度不完全依赖围岩排烃强度,在输导通道良好的情况下,即使分布在排烃范围以外的砂体也可以成藏。但是这对于地下输导体系的要求相对较高。

图4-40 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及沙四段上亚段岩性圈闭充满度与本层段排烃强度关系

(四)与排烃中心平面距离关系

将东营凹陷岩性圈闭距烃灶中心的距离与圈闭充满度作比较发现,随着圈闭的距离排烃中心距离越远,圈闭充满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且90%以上的圈闭都位于平面距离小于20km范围内(图4-41)。对比而言,透镜体油气藏距离源岩中心的平面距离明显小于构造-岩性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距离源岩中心的平面距离基本在15km范围内(图4-41a),而构造-岩性油气藏距离源岩中心的平面距离基本在25km范围内(图4-41b)。

图4-41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充满度与烃灶中心平面距离的关系

(五)与排烃中心垂向距离关系

对于大量下生上储的油气藏类型来说,垂向上离烃灶中心的距离越大,其油气运移的路径就越长,对油气运移能量及油气量的耗散就越大,突破砂体边界成藏的动力就越小。因此,理论上讲二者之间应呈负相关关系。将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充满度与烃灶中心的垂向距离做散点图发现,随着垂向距离的增大,充满度递减趋势非常明显。充满度高值区分布在垂向距离较小的区域(图4-42)。可见,砂体距烃灶中心的垂向距离对于油气成藏是非常重要的。

图4-42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充满度与烃灶中心垂向距离的关系

(六)与排烃高峰范围的关系

统计分析发现,砂体埋深介于2000~3700m之间,圈闭充满度随埋深的变化几乎成正态分布,先增大,后减小;埋深介于2400~3000m之间,平均圈闭充满度变化不大,介于32%~37.2%之间;超过3400m以后,充满度逐渐减小(图4-43)。岩性砂体的个数在3000~3200m之间最多,有81个。该现象与源岩生排烃门限有关(庞雄奇等,1995,2000)。由于东营凹陷古近系源岩排烃门限大于2500m,排烃高峰处在2800~3500m范围,从而导致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可见,排烃高峰范围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及其含油性差异,埋深也是影响岩性油气藏含油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4-43 东营凹陷圈闭充满度随埋深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