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湖广填四川”,然而在此之前,还有“江西填湖广”,目前两湖地区的人口,除了极少数的土著之外,绝大多数的先祖都来自于外省,其中名列前三的是江西、安徽与浙江三地,“屈楚之家,多豫章籍”,在两湖之地的外来移民中,来自江西的占了绝大多数。
按照现有的移民资料来看,湖南地区接受外来移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中晚期。如今肥沃的湖南平原地区,在隋唐之前,相对于中原来说其实条件并不算好,所以人口并不算很多,然而这种状况在唐朝后期发生了改变。
由于晚唐与五代时期,天下纷乱硝烟不止,中原与长江中下游的百姓流离失所,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而当时的湖南地区人烟稀少土地富足,加上地理位置上靠近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成为了诸多移民的首选之地,经过数百年的移民与经营开发,宋朝时期的湖南地区人口已经比较多,而且经济发展程度也有了大幅提升。
战乱使得湖南人口减少,外来人口增加
事实上,湖南人的先祖几乎都来自省外,先秦时代有商人南来,楚人入湘还有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
对于“江西填湖广”的主要原因,民间的传说是当年明太祖血洗了湖南,当然,这种说法相当无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湖南地区的人丁锐减,的确与元末明初的常年战争有关。
蒙元入主中原灭宋之后,中原各地的百姓反抗的斗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使得不到百年的元朝,基本都处于战乱之中,尤其到了元朝中晚期,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元末时期,湖广之地成为了黄巾军、元兵与朱元璋等部混战的主场地。
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得湖南地区的人口剧减,有些幸存下来的人离开了故乡,然而更多的人却因为战争而失去了性命,以至于出现了“湘潭土著仅存数户”这样的历史记载。
湖南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江西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恢复发展湖广地区的经济,明朝鼓励外省人口移民到湖广之地,而当时作为人口大省的江西,自然成为了主要的移民输出之地。凭借地理位置上的天然便利,加上湘潭地区优越的环境吸引,大量江西人涌入湖南地区。
其实在此之前,湖南就已经有了大量来自江西的移民,那就是在南宋时期,根据对于湘潭北部的氏族原籍地调查,当地238个氏族之中,有31个是南宋时代从江西地区迁入,而明朝洪武年间迁入的有26个。不过在长沙、醴陵、益阳等地,情况倒是相反,醴陵地区的相关调查之中,有146个氏族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入,而南宋时期的只有9个。
不过,整体来说,无论是南宋时期还是元末明初,江西都是湖南外来人口迁入的主流。
江西人口涌入湖南主要是经济原因
江西之所以成为古代重要的人口输出之地,与古代江西的高度富裕,经济发展水平高息息相关。两宋时代,全国720所书院之中,江西独占224所,两宋137位宰相之中,有50多人出身江西,而这种情况到了明朝更甚,1404年的科考,江西人包揽了前七名,并且在所有的470名进士之中,江西占了110位。
而江西的人口,从北宋时期就名列全国第二,到了宋徽宗时代超越浙江成为第一,并且这样的优势一直保持了下去,而在当时,江西也是全国纳粮食与税最多的地方。
不过江西大多都是山区,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地区有比较多的平原,随着人口的增长,江西的人地矛盾也逐渐突出,在南宋时代,江西移民前往湖南主要都是出自于经济原因,毕竟湖南地区欠缺开发,土地更加富余,这一时期主要属于主动移民。然而到了明朝,则更多是因为受战争影响,湖南地区人口减少,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属于被动移民。
而即便向湖广之地移去了巨量的人口之后,明朝时期的江西,依旧是人口第二多的省,仅次于当时的浙江,可见当年江西人口之多。
湖南土著并未真正消失,只是无法辨识
虽然湖南大多数的人都是当年外来移民的后代,但湖南还是有一定的土著的。
按照《醴陵县志》记载:“醴陵古老相传之土著亦仅存十八户,洪武初召集流亡,皆来自他省,豫章人尤多。”当时受到战争的影响,大多数人或者丧生或者流亡,但也有少数人留守,或者在战争结束之后回到了故土。
在如今对于湘南519个氏族家谱的研究之中,并没有发现湖南土著的痕迹,全部都是宋朝之后来自外省尤其是江西的移民,然而这并不代表湖南本土土著居民消失了,而是因为这其中有些人他们并非江西移民后裔,而是湖南本土的非汉族后裔。
在古代很长时间之内,一些少数族裔为了摆脱身份变成汉人,所以大多重新“认亲”,而他们并没有修家谱的习惯,在认亲的过程中编写家谱,大多都假称是江西移民的后裔,而经过长久的汉化,这些少数族裔无论是外表还是文化上,都很难再分辨得出来。
所以,幸存下来的湖南原住民,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彻底融入了主流之中。
从目前所出土的一些考古资料来看,远古时期长江以南的原始居民相对较少。虽然湖南地区雨水丰足、土地肥沃,但是在远古时期,古人们主要是以打猎为生,住宿在山洞之中,人类的生存情况极易受到自然的影响,因此当时在湖广地区符合原始人住宿的地区并不是很多。
等到农耕文明出现之后,生产资料也得以出现了初步的稳定,所以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不过与中原各地相比湖南的人口仍是相对稀疏。当时的中原地带农耕文明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中原地区南方区域属于未开化的地带,将南部地区称之为“南蛮”。
由于古代的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要比湖南地区的成熟,所以中原地区在人口出现一定膨胀之后,有一部分中原人开始向南迁移,毕竟南方土地肥沃且地广人稀,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
战国时期楚国曾多次多次向湖广地区进行扩张性的移民,而这也算是在政治的干预下对湖广地区进行人口填充。不过这些移民对于湖南本地人口的人口比例并影响并不是很大。
真正影响到湖南原始人口比例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唐末和元末明初之时。
——首先,在唐朝末年,伴随着李唐政权的衰落,唐朝境内再次出现了武装割据的情况,其形势和东汉末年极度相似。中原地区作为当时经济和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自然成为了兵家纷争地方,常年战乱使中原人口民不聊生,大量的中原人口便开始向南迁移逃避战乱。
这些中原人口来到湖南地区之后发现此地土地肥沃,人口稀少,而他们又掌握着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致使湖南人口数也就得到快速的提升,湖南原始居民的人口密度也得到了很大的稀释。
北宋灭亡之后,又有大量的中原人口跟随南宋朝朝廷南迁移,南宋朝廷建立之后,并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南方地区,两湖两广地区得到空前发展。
——其次,对湖南人口影响最大的就是元末明初时期。当时蒙古军队灭了南宋之后将汉人列为了四等人,甚至将汉人称之为“两只脚的羊”。因此在元朝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蒙古人可以任意的屠杀汉人且不受任何法律的制裁。
在这种残暴的强压之下,汉人便开始奋起反抗。由于在南宋时期整个国家的经营重点放在了湖广地区,因此湖广地区的百姓起义是当时反抗元朝统治最为激烈的地方。在元朝统治时期,战争的原因导致有大量的湖南人口被屠杀或者说外出逃难,湖南地区的人口空前下降。
而要知道这还不是最为严重的时候。在元朝末年,此时的两湖地区已经成为了起义军活动最为频繁且势力最为庞大的地方。这些军队除了对抗元朝统治之外,彼此还相互厮杀,就比如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虽然两个人都是反抗元朝的汉人武装,但双方都想争夺正统之位。在“朱陈”内战时期,受到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湖广地区的群众。
所以等到明朝建立之时,湖南地区因为经受近百年的战乱人口已经变得特别稀疏。虽然在明朝的统治稳定之后有一大批的原本逃难的湖南人回到老家,但人口仍然稀疏。
由于元末明初的混战之中,已经有了火炮之类的大杀生武器的出现,再加上连年的天灾,农业生产并不能得到保证,在明朝建立的时候全国人口当时不足2000万。
与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相对比,2000万人口很难在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的统治,于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商量之后便确定了人口增长计划,其中一项就是从人口稠密的地区向人口稀疏的湖广地区移民,增加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当时与湖南相邻的江西地区人口密度相对高一点,也是明朝建立之初人口最多的省份,所以朱元璋下命令从江西地区移民填充湖南。
明朝政府为了鼓励百姓自愿移民,给了很多福利性的政策。只要愿意移民,到达湖南之后国家给免费分配土地,还可以免去一定的税收,若是愿意开山种地的话,不但不用交税,甚至还能够从政府这里拿到一定的奖励。在如此的一个政策影响之下,有大量的江西人迁居到湖南地区,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
这因此也就造就在现在的湖南地区,有大量的人祖籍都是来自于江西。
不过也有一段野史记载了湖南的人口为什么稀少。“朱陈”交战之时,湖南曾支持陈永亮的军队,给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朱元璋出自于内心的怨恨对湖南民众进行大屠杀。
——具体的故事内容为“当年在明朝建立之后,有一队兵马想要到南京朝圣刚好路过湖南。于是朱元璋便下令让军队不用着急,歇息三天,结果被传成了“血洗三天”,因此这队兵马便在湖南大肆屠杀,至使血流成河”。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中并找不到相应的证据,明显有着污蔑朱元璋的嫌疑。因为在清朝建立之后,清朝统治者曾命令史官修改明朝历史,诋毁明朝。
因为朱元璋虽然一生杀人无数,但是他也是对于那些功臣,平民出身的他本质还是一个比较爱民的君王。在明朝建立之初全国内的人口又特别的稀疏,他也没必要因为个人的恩怨去刻意的屠杀湖南人。
看完这段历史,原来的湖南人在哪也就十分清晰了。
——从地理特性上来讲湖南属于典型的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的一块土地,此地应该自古都有人在此繁衍生息。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元末明初这段时间,原来的湖南人大多都死于战乱,剩下的湖南人原始居民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完全融合到以江西人为主的移民血脉之中了。
当时的湖南原住居民作为一个少数群体的存在,在环境极其不利的背景下是完全不可能独自存在的。他们要独自存活下来,有时候就难以避免需要近亲结婚,但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的弊端,所以当地的少数原住人口必定会选择融入到移民的大家族之中,而且多为自身主动。
而这也就造成了如今在湖南存在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绝大多数的湖南人祖籍并不是在湖南,而是由其他省份外迁而至,在这些迁移人口中江西户籍占很大的比重。
湖南人亲切的唤江西人为“老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湖南人祖籍一般都在江西,本来的湖南人在元末明初的长年战争中人口锐减,因此本土的湖南人一部分在战争中死去了,一部分与迁移过来的江西人相融合。
现在湖南地区的人其实大多数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而是很多祖籍是江西的人,为何这么说呢?相信很多人听过“江西填湖广”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江西的人口大量的迁移至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在历史上江西人大量迁移有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还有一次是在清代初期。 因此就有了“江西老表”这一词,因为对于两湖一广地区来说他们大多数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因此江西人跟他们是同根,见到江西人就叫老表。
一个地区就只有那么大,如果说有大量的外来人员迁移至此,那么原来的人都去哪里了呢?事实上湖南在历史上是属于中原地区,在隋唐之前这个地区的人并不算多,加上每个朝代这个地区都会成为战争的战场,因此本来就少的人口就更加的少了。在明初洪武时期朱元璋和陈友谅起义时,湖南也成为了起义军的驻扎之地,而这些起义军大多是湖南人和江西人。他们在这里和政府的军队打战,因此让湖南人口急剧的下降。
因为人口下降湖南地区就成为了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地区,明朝稳定之后就鼓励外省人口迁移到湖南,因为湖南的地理条件优越,作为当时的人口大省江西就有很大一部分人举家迁移只湖南,而这个时候在湖南存在的本地人就接纳了外来人口的迁移然后融入到了外来人口当中。
作为江西来说,这个省在古代是一个人口大省,这个省的经济也高度的发达,像江西的学院就占全国的30%,江西在朝廷上当宰相的人就有50多人,但是江西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加上后来人口的增加,这一个地区的土地已经不够使用了,所以就有很多人迁移至湖南了。
在古代,湖南、湖北一带地广人稀,而中原大地作为经济和农耕最为发达的地带又人多地少。唐朝末年,由于李唐政权的衰落,导致领土逐渐被各方势力割据瓜分,中原地区战争不断,身居中原大地的百姓只得纷纷逃往外地,迁徙的百姓多数来自江西。
当这些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湖南、湖北等地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便决定定居于此。当时湖南、湖北等地人口稀少,土地尚有大面积还未开发,这些掌握着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技术的江西人自此开荒种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基于如此,湖南、湖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得以快速提升,人口密度也开始变大。
北宋覆灭后,生活在中原地带的大量百姓又开始跟随南宋朝廷向南迁移,随后,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大批商人和学者又开始奔赴南方……那么,随着大部分江西人迁入湖南、湖北等地,形成“江西填湖广”的局面之后,湖南本地居民又去了哪里呢?
其实,对湖南人口数量影响最大的不是土地面积问题,而与江西迁移湖南的原因相同——还是战乱!元末明初时期,蒙古帝国在南宋灭亡之后成为了新的“盖世主”,众所周知,蒙古人厌恶中原人,还将中原人贬为“四等人”,同牲畜无异。
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这些来自中原的人的地位极其低下,蒙古人肆意厮杀他们而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就是在此背景之下,他们揭竿而起,奋起反抗。而南宋朝廷的经济中心早已迁至“湖广”一带,这里的中原人最多,反抗自然也就最为激烈。因此,战乱导致多数湖南本地人战死或被厮杀,湖南人口数量因此急剧下降。
直至元朝末年,“湖广”一带仍为起义军的驻扎之地,这些起义军多为湖南人与江西人,他们与朝廷军相互厮杀,损失惨重……除此之外,“湖广”起义军还会时不时发生内讧,自相残杀。例如,朱元璋和陈友谅虽然都是反抗元朝的中原人武装首领,但他们都想争夺统治权,“朱陈”内战时期,牺牲最大的还是“湖广”人!因此,当元朝政权被推翻之后,“湖广”一带的人口密度依然和从前一样稀疏。
为了避免“湖广”一带渺无人烟的局面,明朝皇帝朱元璋决定,再次鼓励百姓移民“湖广”。朝廷针对移民“湖广”颁发了许多福利制度,只要中原一带的居民迁徙至湖南、湖北等地,便享有免费分配土地、减少税收、等多项福利。在此政策的影响之下,“湖广”一带逐渐地“热闹”起来,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今日许多湖南人的祖籍在江西”。
很多湖南人发现,自己族谱上记载的都不是湖南的原住民,除大部分来自江西外,还有广东、福建和安徽等省。
为何湖南会有这么多江西移民?
湖南的移民历史非常悠久,总体上有三次大移民过程,第一次是上古时期炎帝部落从河北涿鹿迁移到湖南郴州。与此同时,蚩尤的九黎部落从山东、河北一带迁移到洞庭湖以南衡山以北的安化、新化一带,此后逐渐扩散开。第二次移民发生在3000多年前,古越人从淮河流域沿长江迁移到湖南、江西一带,这一股古越人被称为扬越人。第三次大移民就是元末明初的四省填湘,粤、闽、赣、皖大概向湖南移了数百万人,其中来自江西的人有90%。
湖南
湖南的原住民应该是长江中下游的古越人,在湘江流域发现的商周墓葬群遗址就是有力证据,他们也叫扬越人。上古时期,湖南一带几乎没有部落生存。据《史记》载,舜帝南巡时驾崩,就在零陵,其不少族人便留在湖南。这部分人也算湖南原住民,之后又有楚人入湘,衣冠南渡,再经唐末战乱北人南迁,北方汉人才逐渐进入湖南。当地的原住民或被汉化,或湘西南的深山,湖南逐渐形成以北方汉人为主的格局。其实这些都应该算是原住民。
楚人入湘
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争,湖南人口减少不少,只能通过移民来补充。早在南宋时期,江西人就已大量迁移到湖南。湘南的江西人主要是两宋时期迁来的,而长沙、常德、益阳、浏阳、醴陵等地的江西人则是在明初时期迁来的。实际上,湖南的原住民并没有消失,除因战争减少一部分外,还有一部分原住民并入汉人族谱成为江西的移民。比如,湖南的向氏、舒氏、田氏、覃氏、梅山等姓氏都是唐宋时期蛮族的显姓,这些姓氏的人群早已成为汉人。只有进入湘西、湘南深山的一些土家族、侗族、苗族等人群,才避免了被汉化,也就是目前所谓的湖南原住民。
湖南
综上,湖南自古以来的移民就未中断,原有的原住民数量非常少,既有因战乱减少的,也有汉化的,剩余的数量自然就少了。
这里说的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是江西的,我觉得不准确,个人觉得应该是一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江西,这样更准确,你们觉得呢?如果做一下人口普查,祖籍江西的绝对没有祖籍湖南本地的人多。这个对比不考虑更久远迁徙。
现在的江西行政区划图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首先来看看,祖籍江西的湖南人什么时候来湖南的,我查看史料发现,江西人迁湖南主要发生在明初。而了解元末明初这段历史的朋友都应该了解,湖南江西一直是元朝跟各路起义军之间、以及起义军与起义军之间的主战场,尤其是江西是陈友谅势力的核心区域。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意味着巨大的人员伤亡。战后湖南江西人口都锐减,基本是十室九空,这在明初统计人口上就可以看出。而明朝建立后对于支持陈友谅势力的核心区域江西,明政府实行重税政策,以作为对支持陈友谅势力的百姓的报复和惩罚,而靠近江西,地形气候更接近江西的湖南地区就成为了江西百姓减轻负担的首选外迁之地。于是大规模的移民风潮产生,这也客观上造成了今天一大部分湖南人祖籍江西的现象。
江西地形地貌图
而湖南的百姓在战争年代有两个选择,要么参军入伍,成为战场上的一员,要么逃亡,避免战火,朱元璋扫平南方,湖南江西都属于主战场,所以当时很多湖南地区的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徙到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广西、贵州,其他地方也有,相对这两个省就少了太多了。由于笔者走过全国很多地方,在广西和贵州遇到非常多的人祖籍湖南,近几年他们都在积极的寻根问祖,我相信看到我的文章的很多现住广西、贵州祖籍湖南的人,看到了帮我证明一下我所言非虚。
历史上的江西行政区划图
还有一提到祖籍,首先就要了解一个史实,那就是族谱,有族谱才有祖籍之说。族谱的诞生非常早,但是真正的走入百姓生活是在明代,这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明太祖把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各编好了一套派行,作为其朱家江山千秋万代的依据。上行下效,这也在民间盛起了族谱文化,所以很多底层百姓也效仿了皇家的谱系制度,从而也兴起了追根朔源的祖籍之风。当时族谱文化盛起后,民间竟然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职业续谱人,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很多民间的族谱真实性有待考证,在讲究出身的古代,很多人为追求高贵出身,而续谱人也会让你的祖宗更有地位,往往会出现乱认祖宗的现象。这里面比较严重的有认李世民为祖先的族谱和认赵匡胤为祖先的族谱,以及认刘邦为先祖的族谱。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
我是喜欢历史人文结合自然美景的金燮,不断分享旅途的美景趣事,也希望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