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等恒星到生命的晚期都要膨胀为红巨星吗?这些恒星演化的理论有多大可信度?

2025-04-17 00:27: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谢谢邀请。恒星的演化轨迹主要取决于恒星的初始质量,同时也跟恒星的金属丰度有关。粗略地讲,金属丰度一定的情况下,中小质量恒星(小于8个太阳质量)在主序结束后,会演化成红巨星。此时中心氢燃烧形成的氦核在自引力作用下塌缩,中心温度升高,继而点燃氦燃烧,形成一个CO核。氦燃烧完以后,恒星内部是CO核,外围是氦壳层,再外围是氢壳层。跟红巨星阶段类似,这时内核塌缩,外壳层继续燃烧,恒星进入渐近巨星分支(AGB)。内核在达到碳燃烧需要的温度前,就进入了简并状态。最后恒星抛出壳层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而简并的CO核则成为白矮星。这也将是太阳的归宿。
大质量恒星(大于8个太阳质量)离开主序后会迅速演化成红超巨星(质量更大的恒星会直接形成蓝超巨星),跟红巨星类似,但是光度要高得多。之后又经历氦,碳,氖,氧,硅燃烧,在中心形成一个Fe核,最后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标准的恒星演化模型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比如,恒星是完全球对称的,恒星内部满足静力学平衡,离中心相同半径处的物质处于局部热动平衡,基本不考虑自转(Geneva恒星模型和MESA有考虑)和磁场作用。基于这样的假设,构造出恒星结构方程,描述恒星不同半径处的质量,压强,光度,温度,以及化学成分随时间的演化。通过解这一系列微分方程,得到不同初始质量的恒星在不同年龄的温度,光度等信息。这些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会跟观测对比,再反过来限制模型中的物理参数。目前恒星演化领域研究地比较成熟,尤其是中小质量恒星的演化,大质量恒星演化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星风造成的物质损失,恒星内部对流区大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