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的日本战前综合国力比我国弱的?那时日本全民皆兵,军费充足,军队整体装备精良,士兵武士道渲染下战斗力强。我国如果31年开战会败的更惨。
日本侵华并不是从37年7月7日开始的,31年就开始了,那时候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并不是不抵抗,是军阀割据、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没有能力抵抗,蒋介石公开的日记中有过详细记载那时候的情况,他的意思是等时机,在31-37这6年当中,国民政府不断改革,并和德国建立良好关系,很多军工都是德国技术,这期间也和日本签订了不少辱国条约,到了37年,蒋介石认为可以一战了,所以在日军又一次挑衅之下,对日宣战。那时候,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是没有任何支援的,苏联碍于国民党的微妙关系也没有援手,一些军阀为保存实力,也没怎么拼死作战。共产党那时候因为蒋介石的“围剿”只剩下6000人,说抗战出力了也是空话。战争的结果是蒋介石的部队损失数十万,只剩小半,共产党从6000多人发展到60万大军。不是怕不怕死的问题,是装备差太多,很多部队上去,没有一个人回来。国民党很多军长都和部队一起殉国了。战事的转机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这个时候,宋美龄去美国国会演讲,终于美国对华援助开始,最终因为国际形势转好,日本投降才宣告结束。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就是,中国当时的军队,国民党
共产党的部队不是因为贪生怕死,也不是因为战略战术,输在部队装备上了。国民党孙立人的缅甸远征军,是全德式装备,在缅甸战场把日军打的一败涂地,这个些许可以说明问题。
楼上的说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这个是违背历史的,现在是共产党夺得天下,自然会对当时情况做些夸大,你去参考一些国外的文献就明白了,国民党始终是抗日的主力,所有的大会战都是国民党发起的,国民党数十万烈士,为国捐躯是无法被历史遗忘的。共产党发起的唯一会战,正是百团大战。
首先要更正一下,战前日本的综合国力比中国要强得多
77事变之前的两国综合实力对比
中国 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 3.6亿美元 60亿美元
钢铁产量 4万吨 580万吨
石油 1.3万吨 168万吨
船舶制造能力 0 52422万吨
军工体系 进口为主 完整的国内生产体系
下面我说一下具体的原因,而非像有些网友照搬历史课本。
一、火力问题
77之前,我军的单位火力,就步兵轻武器来说,和日军不相上下,但重武器则不在一个数量级,比如火炮数量和质量,飞机数量等。
往往一开打,我步兵虽英勇,却只能单兵种独自死撑到底,而日军却能随时调配大量的火炮、坦克和飞机支援。
二、兵力问题
日军数量上少于我军,但因为日军出色的机动能力,总能在特定的战线集中优势或相对优势的兵力。我军虽然人数占优,但却要防御超级广阔的国土,处处设防的错误战略导致了虽然总数优于敌人,但在每个防线都无法集中优势兵力。
三、兵员素质问题
日本早在甲午之前,就一直积心处虑策划侵吞中国,事先在国力和军事上准备之充足,非中国可比。
举例来说,侵华前期的日军,其单兵训练素质要比中国士兵高很多,无论拼刺、射击、勇气、士气、战场应变能力、自行作战能力、战场综合情况的应对能力,都比大部分是文盲和农民出生的中国士兵高很多。这是事实,必须承认。
所以我们看到在很多局部战斗中,我军即便集中了优势的兵力,却往往不能取得胜利。
关于日军素质的描述,可以参见李宗仁将军写的《抗战回忆录》
四、战术问题
抛开意识形态之争来客观看问题,抗战期间国共两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国军在抗战期间共牺牲了148万人,总伤亡达到350万。
共军在抗战期间共牺牲了22万人,总伤亡达到55万
但总体效果不是很好,原因在于:两党虽为合作,但两党在战场上的战略协同却非常糟糕。
共军的火力过于薄弱,其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持一场象样的战斗。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以外,为保存有限的实力,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广大后方实施小规模游击战。
国军火力较强,觉得自己有实力和日军死拚,国军前期的一系列大型会战都是围绕中心城市展开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这些大型战役,确实杀伤了不少日军,但国军自己损失的更多,而且还丢了上述城市。每次中日会战的伤亡比例都在3:1以上,照这样打下去,国军全部打完也打不赢日军。
两党存在互相猜忌,互不帮助和支援。共军是没实力支援国军,国军却是故意不支援共军。即便是国军内部,也派系众多,互相倾轧。这样的军队可以想象是多么难以指挥。
五、海空军实力
中国没有象样的海军
而当时日本有强大的海军,甚至强大的航母战斗群
中国即便不和日军拼海上。日军也能利用强大的海上控制和投送能力,将大量兵员投送到中国沿海的任何陆地地区。
比如,日军进攻衡阳的时候,日军本来已经开始处于劣势,但日海军将大量兵力投送到虎门以及广州番禺登陆,向北增援,我军立马腹背受敌,战线立刻崩溃。
蒋的国民政府在当时只是表面上统一了中国,其实地方上还是军阀割据,而且当时全国最大的军阀东北军阀正好是割据东北的,蒋国民政府的政令到了那里基本上就是一纸空文!而且这里还注意一个当时的民族问题,自从孙中山先生反清后,关内的汉人对满人和蒙人一直是以外族来对待的,"驱除鞑掳,恢复中华" 这是辛亥革命时喊得很响的一句口号。辛亥革命距离日本侵华,时间并不长,当时汉人对满清统治着的仇恨甚至超过对日本人的仇恨.这也是伪满洲国能够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原因。再加上当时的日本虽然也成为了世界列强之一,但是国人心中依旧对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很轻视,而且国内军阀混战,革命起义频频爆发,欧美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肆掠夺国内的原材料劳动力,同时大量倾销商品掠夺财富,使得当时中国的经济几乎完全崩溃。更何况日本已经实际控制了东北三省,所以以当时的情况分析,软弱的国民政府自然会出台这么一个举措,来暂时保住自己的江山。其实卖国的罪名谁都不愿意背上,蒋当年也曾经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
中国人只擅长打内战,历来如此。就象明灭亡一样,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清朝想取代明朝也不是很容易。何况中国盛产汉奸。
问题在于我国有枪少子弹,有人少枪,有钱少人有钱,有勇气少有对敌人的勇气